走着走着就丢了

初春,清风,朗月,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气息。柳枝上的新芽几天就抽成了柳条,公园里的樱花、碧桃也不甘寂寞,开成一片,在夜色里释放出阵阵香气。

走在这样的夜里,不禁还是从内心泛起一阵阵的空虚,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却无从发出,这种感觉好比置身在这满园的香气,浓郁,弥漫,甚至让人窒息。

01

三十出头的人了,就这样不咸不淡的过着貌似悠哉游哉的生活,平静之下内心总有一丝丝的不安与惶恐。这种不安与惶恐好似赶不走的苍蝇,总是在不经意间猛地一下,窜到人的身边,而且不由分说的紧紧裹挟着人,驱不走,杀不死,赶不跑。

或许,这就是佛家说的烦恼吧,这种烦恼似乎是从内心深处生发而来的。佛家说,没有无根的烦恼,根在哪里呢,在你心里。

为何心能生烦恼?因为人一有欲望,就会起心动念,烦恼就会生发出来。那如何才能不烦恼呢?对于这个问题,佛家说的是去除欲望,明心见性,保持内心的澄明。

儒家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阳明先生也讲明心见性,就是良知,但他更多的是提倡人在事上磨练,按照内心良知的指引去下功夫,去做事,去顺应天道人情。良知本是个什么,就还他个什么。不可撇开内心,独求一个无望无欲的心。

心被欲望蒙蔽,烦恼就生发出来,如果着力于去除欲望,就会走向虚无寂寥,心如死灰,身如枯槁,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那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澄明,而又不陷入虚无呢?

致良知。搞清哪些是欲望,哪些是需求,不清高,不贪婪,不偏激,做真正的自己,做该做的事。

02

月儿都要圆了,时光在昼夜间穿梭,一日,一月,一年,有时候想抓都觉得抓不住。成长究竟是什么,是内心与现实的迷茫,是无从发力的憋屈,是日渐熄灭的热情,是一条条爬上额头的皱纹,是一声声夜深人静的叹息。

蜕变不是由内向外,就是由外向内。由内向外是觉醒,你还有足够的主动权,而且这种觉醒的程度要更为深刻。

由外向内是改造,是撞的头破血流后的眼泪,是处处碰壁时的悔悟,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一点点变的坚硬。

这种由外向内的改造,总是缓慢而艰辛,痛苦而漫长,甚至有时候会将一个人击倒在地,让其体无完肤,一蹶不振。

无论是主动觉醒,还是被动改造,总之是内心与现实世界的一种统一。但这种统一与我们的良知是不是一致的呢?

03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其超凡脱俗之处,就是其得道开悟之处。凡夫熙熙攘攘,圣贤能有几人?

如果能够让内心与现实世界统一,而又符合自己的良知,肯定是圣人无疑。这样的人是用心改造世界,强大的内心顺应着良知,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力量,触及万物而改造万物,所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即是由此而出,由内心的正念而使得万物万事各得其所。

可是,又有多少人内心与世界的统一,是通过委屈自己的内心,蒙蔽自己的良知,去适应这个世界,去按照某种规则去追逐各种能够填充欲望的东西呢?

红尘滚滚,走着走着就丢了。要么守心苦耗,要么蔽心逐欲,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站在内心的岔路口才会发出这种疑问,一旦踏上一条路,无论是哪条路,都不再会有这种迷茫。

人总是有极大的适应能力,且能够以自己的处境和眼光去衡量万物,所以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跟着你的脚走的,对与错,本没有绝对衡量的标准。你选择了一条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世界观,价值观,选择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就像公园草坪里抄出的这条近道,走得人多了,也就真的是条路了,反倒石子铺出的那条路却少有人走。而且你还会对着“顽固不化”地坚持走在那条石子路上的人,用嘲笑与不懈说声“傻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着走着就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