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简科学起源课》(2017年)中徘徊之后,我才意识到还是要回到《七堂极简物理课》(2016年)和《现实不似你所见》(2017年)才能理解卡洛·罗韦利追溯源头的用意何在?
卡洛·罗韦利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曾这样以量子物理学者的角度阐述“我们对物质的认知“:
“屈指可数的几种基本粒子,不断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振动、起伏,充斥在似乎一无所有的空间中。它们就像宇宙字母表里的字母,以无穷尽的组合,讲述星系、繁星、阳光、山川、森林、田地,以及节日里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长历史。”
我之所以在“我们对物质的认知”这句来自原文的话语标注引号,乃是因为这句话并非最先来自我们,而可能早就来自二十六个世纪之前的阿那克西曼德,只不过对于阿那克西曼德的阐述直到现在我们也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但我们需要汗颜的是,似乎阿那克西曼德的目光和心灵更为深邃和纯净一些。我们也无必要将阿那克西曼德意识到的问题换成我们的荣耀。准确的说法是,阿那克西曼德用独到的思考所意识到的问题,正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认识的源头。虽然那个源头看上去那么纤细和微弱。
尽管我们现在拥有更为强大的理论和研究,但正因为阿那克西曼德的存在,才保持了了这样一条思想的脉络,在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的人沿着这条脉络不断的向前延伸着。对于前人,卡洛·罗韦利显然保持了无比的尊敬,他同样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中这样写道:
“世界上有许多感人至深、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马的《奥德赛》、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要领悟这些作品的妙处,都要经历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但最终获得的回报将是百分之百的享受。其实,除了美感之外,这些作品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在上述这一段中,卡洛·罗韦利不再依赖用物理学的角度去阐述艰深的理论,既然物理学是解释物理世界的,那么有关这个物理世界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类似《安魂曲》、《李尔王》、《奥德赛》也是一位物理学者需要掌握的参考书目。
按照卡洛·罗韦利三本书中文版先后出版的顺序,我们大致可以判定《七堂极简物理课》最先,《现实不似你所见》居中,而《极简科学起源课》则距离我们最近。若要从内容关联上来讲,上述这三本书在内容上其实互相关联。从我个人的角度出来看,这三本书阐述的内容的交集话题是-----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那么,如何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纳入物理学中呢?如果说在《七堂极简物理课》和《极简科学起源课》中都是围绕着物理学或是科学的视角切入的问题而逐步深入的话,那么在《现实不似你所见》中则是将”视角“这个词语提升到另外一种层面。
科学或是物理学首先是视觉活动,科学思想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跟随卡洛·罗韦利的手指和指引,相信我们会看到许多非常构思巧妙的发现,但是这些发现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来自”人的观察”。如果没有了“人的观察”,那么这个世界显然是一瞬间就不存在了。对于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人的观察“在由牛顿所建立的物理世界之前和之后三百年间可以说成是这个世界最主要的图景发端。但这种基于来自于”人的观察“在20世纪初爱心斯坦之后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牛顿所构建的宏观物理力学世界早已坍塌,但是在爱因斯坦之后,科学或是物理学的世界在深入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人的观察“反而成为这两种科学方法最大的阻碍。这一点,尤其在《现实不似你所见》中表现的更为强烈。在剔除了”人的观察“之后,这个世界的图景该如何描绘和理解,似乎由不得人来掌握了。
要将这三本书所描述的内容作为读书笔记的基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从这三本书中所透露出来的内容交集话题上出发则相对轻松一些。尽管我们可能认为从“人的观察”的角度去讲述、描述、刻度我们的世界不会是一件难事,但事实上,我们的难题或许才刚刚开始。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两个看起来完全对立的伟大理论。而按照我们之前在科学发展史中整合矛盾的经验上,过去每一次将互相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在一起时,无疑就是我们产生飞跃的“关键性瞬间”。但这一次似乎我们走进了自我设定的迷局中了。而这一次“人的观察”被一次又一次的抽离出来。我们很难想象,在缺少了“人的观察”的物理学或是科学中,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关键性的一步。这莽莽穹宇,难道还有“其他的观察”视角吗?
卡洛·罗韦利对于“人的观察"的视角选项并未全然剔除,但是这种科学趋势却又可能势必要走到这一步。我们的现在所掌握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早就了我们认为的”现代社会“。但这种探索也止步于原子层面。而阿那克西曼德一再被卡洛·罗韦利提及,乃是因为他就是那个科学的源头。事到如今,我们能告知阿那克西曼德的答案或许只比阿那克西曼德所知道的多一丁点而已。
阅读物理学著述的难度在于以“何种视角”讲述物理世界。在很长的一段物理学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清晰和渐进式的故事去完成我们所知世界的拼图,而且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拼凑“的举动来自我们当中最聪明的大脑。随着这个故事的深入,我们会惊觉那个”讲故事的人“在有意识地消失,但那个故事却依然在被讲述。或许这种情形所带来的反弹,才是卡洛·罗韦利在《极简科学起源课》结尾部分最为担忧的事情。用通俗的说法就是,在科学的进程中,人用了上千年的时间才确立了”人对世界的观察“这一地位,其结果就是诸神的消退,但当需要人来消退时,我们却不希望诸神再回来。但不幸的是,当空白一直处于无从填充的时候,人所创造出来的诸神就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正如我们现在常常看到讨论手机或是家用电器辐射的问题,面对这些人为制造的工具设备时,讨论辐射问题就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吧!我们可能忽略或是忘记了这样一件事实,位于寰宇角落里的地球,来自宇宙各个方向上的宇宙射线、粒子流不分昼夜的穿过地球而过。而我们这些在地球表面生活的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之后都被无数的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粒子流穿透而过。我们所热衷的阳光,并非只是照射在我们的皮肤表面。我们自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给予我们的辐射已不是一部手机所能比拟的。它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在科学艰难进步的同时,愚昧从来不曾半刻离开。而科学之所以常常带给我们惊吓,也正是基于这种”全新观察世界的视角“。要知道,对于个人来讲,最难反对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更何况,我们常常需要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来推翻自己经历的所有过往,对于每一个人来讲,这种体验都不会是愉快的。
我不能认为卡洛·罗韦利所觉察到的”全新观察世界的视角“会是未来的方向,但这种不同视角确是我们最需要的一种方式。在观察世界和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会只相信我们所见的才是存在,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依赖我们狂野和谨慎的想象中。
也许只有这些想象的不匮乏,才能让我们看到那个全新的世界如何呈现在全新的视角中!这或许才是卡洛·罗韦利最想表达的观点之一。也许这句话才是卡洛·罗韦利不会认为是错的一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