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2020.07.09

1.荣伟玲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做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P2)

2.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要治疗这个问题,就必须去碰触这个脓包。如果是童年受的伤,就必须退行到孩子时的样子。我们将这个愿望投射到恋人的身上,如果恋人很在乎我们,他就会主动去满足我们这个来自无意识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们觉得恋人的确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们就会变成孩子。(P7)

3.在转嫁时,我们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恋人越爱我们,我们越不讲理。一方面,我们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绪不是因为现在的恋人才产生的,而是过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恋人继续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P11)

4.不把自己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P13)

5.两个人总是黏在一起,这并不是生命的自然状态和健康状态。建立一个好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完全左右另一个人。“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不可控制;发展理论很容易,因为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会有结果。你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荣伟玲说。恋爱不仅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尝试。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对方有过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也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形象,而你却未必符合。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P15)

6.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揣测、评价、出主意(P28)

7.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太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认为事实比感受更真实。如果找不到事实,她就去揣测出一个事实。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P31)

8.评级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P34)

9.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P39)

10.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P99)

11.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P105)

12.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P107)

13.《圣经》中写道,人类齐心协力想造一个通天塔,上帝为破坏他们的努力,教他们学会说话,但学会说话后,他们便起了争执,通天塔就修不下去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没有语言,人能通心,从而可以建立真正的链接,于是齐心协力,但有了语言,就隔断了心,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语言是正确的,因而起了争执。(P149)

14.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P152)

15.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和孩子沟通,先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和他们一起决定该怎么做。(P154)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