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友与八怪》

《八友与八怪》

早几日阴晴不定,杂事琐碎,连续不断,劳劳碌碌,精神恍惚,难有闲情逸致思索与感悟,今早天气晴朗神清气爽,闲来无事。观偶然遇上之——大明成化年制官窑碗之瓷片,抚摸着温润如玉之秞面,融摸之间,珠圆玉润之感,便起——“珠山八友”。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有意思的时期,而“珠山八友”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一段佳话。

万事皆有因,由于明清两朝皇家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皇家官窑景德镇陶瓷的质量,在景德镇陶瓷的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精细讲究,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官家的集权统治抹杀人民对艺术的追求。

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而民国时期便由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

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是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

正如“江西诗派”也并不全是“江西人”一样,“以味不以 形也”。月圆会“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个画家群体,在绘画上他们追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的风骨。

这个时期中国民族正处于"国破家亡,匹夫有责"的动荡时代,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优秀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泄而下,不可遏止。

如王崎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黄慎的写意手法,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获得颇为奇妙的效果。

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人。

邓碧珊是第一个在瓷板上描绘人物肖像的瓷画家。

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山水,同样出现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给景德镇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机。

刘雨岑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创"水点"技法,在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技术后来运用于烧制毛主席专用瓷,被誉为当代官窑……

而“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由“八友”到“八怪”其本质不过只是一群志同道合之普通人于力所能及之范围内心怀志向,用艺术之形式而表达情感,如“扬州八怪”郑燮所作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这个便是传统中国的品节。

天晴,相信当下的国家必会越来越好如同毛主席《卜算子 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妃子笑于珠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友与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