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内功心法之远

一曰远

理解:本人认为这里的“远”,更带有意境的味道,要求的东西是你的神情,你的体悟表现。远不仅有气候的关节点,还有你对曲目的理解和想象,你的精神状态达到的样子,神到非身到,神往非神往。常与学生道,吾辈习琴之人,远不及古人之功力,其一在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知是进步还是毁灭,中国原有的生活方式是最适合人类长居地球的,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没有一个不是采集于自然,而最后归还于自然的,如今却多有工业污染,钢筋和泥土,没有竹木,没有石头砌墙......)使得我们没有了更好的自然环境;其二在于今人无有古人那般闲情逸致,遨游山水之间,去感悟自然,去体悟生命。是以无有“远”之体悟,也是必然。“远”之体悟,还需感受四季之变化。“五日为候,三候为一气,三起为一节。”“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而天地备矣。”此变化之理,而未必就在其中,地方水土,各不相同,人文气候,各有千秋,广袤大地之上,四时之美无有相同之处,何以理解“远”乎?当结合地域,人文,风景,文化,色彩,性命状态,年龄大小,经历多少等等,“远”实难追诉。

图片发自App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而又玄:时为岑寂也,若游峨眉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理解:姑且认为,远与迟相似,而事实又与迟不同。“迟”可以通过控制气息,而得到。如同道家之打坐,观丹田之气,或是如同运动,控制身体能量,使之均匀输出,或是使之有序,快慢的输出,演奏如是,当控制气息,平和之下,气定神闲。“远”是靠精神气质来体现的。如同得道仙翁,观行而知,观气而明,得到与非,观之听之而明。得合天地之美,气息之中有候,气质之中无候,如果能够在演奏曲目之中展开候中领会的远,并能将远融入曲中,那么气息就能得到远的控制,实现脑后意像的演奏,是琴人合一的初步。如果能在候之外理解远,那么精神气质就会独立开来,使人成为了远得以实现的主导,也就出现琴人合一,能将万物演化在曲中,能将一切操控在指下。此乃《道德经》所讲:“此两者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神游气化的自由境界,心意所到之处之玄妙,无法言语表述。如同游走在峨眉之巅,感受时间的岑寂;如同观看洞庭之水,感受时间的流逝。一会儿缓慢,一会儿快速,无不表现出远的微妙意境。大致来说:一切达到远的境界之音,都感觉非常的玄妙,不是知音是不会懂得的。而演奏的人心中自有一段悠悠不断的意绪,等待着有缘人。任然记得有次在友人面前,胡乱的吹奏萧,只是脑海中有个武动太极的道长,在云海之巅,空寂无人之处,自由形骸,化于自然。当下由于朋友太多,未有交流,几日之后,小友再次登门,说出了他的感受,竟然与我当下脑海中的构象一模一样。此可谓:遇知音否?所以我说:“远的意趣只是在弦中求得,似乎总是不够的,应当来至于弦外。”所以我常奉劝学生,学琴修在其外,不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引申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可骄傲自大。学琴当守住易经的“谦卦”,十分之力,亮十分之行,此为谦,不可或多或少一分。

图片发自App

禅音,润清先生留笔。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琴内功心法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