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我们可能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遇到难题时或遇到不愿做的事就来了情绪,从开始不愿意到发脾气,而家长却觉得不大点的事不至于发脾气于是开始斥责孩子,后来逐渐升级演变为一场战争,最后孩子大哭而家长大发雷霆,闹得不欢而散。
那么 孩子的情绪是从何而来的,当我们遇到孩子情绪问题的时候如何疏导呢?
情绪有四个来源:1.基础焦虑 2 家庭结构的失衡 3. 不合理的信念或思维习惯 4. 心理的落差
1.基础焦虑
在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们观察孩子的交往,会发现孩子处于不同的状态。
有的孩子处于讨好的状态,会经常拿小零食或小玩具去讨好其他孩子,换取信任和喜欢,这种孩子情感饥渴,渴望被别人爱和信任,这说明他自身的安全感不是很高。有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经常去埋怨和指责别人,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父母身上学到,然后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投射给了别人。有的孩子遇到问题去转移话题或是打岔,这也是孩子从父母处学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从根源上去找,反思孩子是谁带的,带的方式是怎么样,有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让他对这个社会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敢于大胆的去尝试。
我们做父母的有不足的地方也不要太自责,毕竟我们早期没接受过相关的知识,在后期我们要学会慢慢地去影响孩子。
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需要陪伴者的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最好的状态是易接近的,合作的,敏感的,愉悦的,安定的,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如果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不容易被别人理解,不被别人理解的那份焦虑就会存在。
所以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反思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孩子什么,再想办法解决。
2. 家庭结构的失衡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某一个角色的缺失或不参与 ,还有就是强势的妈妈或强势的爸爸就会有失衡的问题。
孩子很聪明会模仿,因为强势会换取一定的收获。
3.不合理的信念或思维习惯
不合理的信念如一件事情一定必须得怎么做,就是不合理的信念。
当孩子有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时,当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的一定的结果时,孩子就会出现焦虑,我们可以把一定改成希望或你可以,改成这样的词语这样的思维习惯去影响孩子。
还有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如以偏概全,简单的一点问题就觉得全部都不好,非常糟糕,回答错问题就觉得闷闷不乐。
这些思维方式往往是家长传递给孩子的,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出现情绪,我们的行为是信念的影子,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思维习惯是不是影响了孩子,要学着慢慢地去调整。
4. 心理的落差
孩子遇到事情或突发事情的时候,焦虑无法释放出来时,就转化为一些怪异的行为。如咬指甲,眼睛或身体的搐动。
他们不太会表达,不太会沟通,同伴关系又特别不稳定,不会消化情绪, 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他的焦虑不知道怎么释放,就转化为行为的搐动。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有三种方式去引导
1. 理解与共情:对孩子的理解是一份力量,是一份内动力,它会转化为孩子驱动力,让孩子把被冤枉的那种委屈,而当众批评的那份羞辱,和被忽略的那份失望,自己流淌出来,释放出来。
2.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我们家长不能纵容他的错误的行为,不能降低我们内心的规则,就是一种温和的坚持规则,这时候就需要就事论事,不能指责和过多的抱怨,要有一种安定的心态去引导,是一种不带敌意的一种坚决。
3.我们就要去看我们的行为,分析我们的行为,然后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当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遇到情绪问题,我们首先就是聆听和接纳,因为任何行为他背后都有合理的动机,我们知道只要找到这个动机去接纳去聆听他的动机,但是可以不认可他的行为,那就会得到孩子的那份理解,这份理解就会产生很大的一种内驱力。像孩子做作业时当他提出来要少写一份作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到孩子背后的动机?他的动机是,我写作文用了很长的时间,我很累很辛苦,想休息一下,还有就是第二个动机是我写作文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我的作业时间已经往后延迟,那就是说晚上我跟小朋友玩的时间减少了,我想早点出去玩,这是不是孩子一个动机,其实孩子的原始动机只有这两点,所以他才提出了少写作业这一项要求。
当时呢,我没有接纳,因为当时有一些事情在处理,没有接纳,直接跟他说我的原则,孩子显然他就不能接受,如果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去接纳聆听,把他这种想法说出来,或者问问他,让他自己先说一说为什么,让他把自己内心的情绪流淌出来,让他的大脑对这些情绪进行加工,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清晰,当他自己把这些事情理顺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获取一份理解和动力,他就愿意配合你,做一个很好的合作者,去完成后续的事情。
第二点,当他说出来之后呢,我们可以问问他,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呀?这个时候呢,再说我们的原则,因为我们之前约定好的对不对?我们要按照我们的约定来,这时候需要不带敌意的一种坚决不带情绪的一种坚持,要就事论事,不能谈论任何别的事情,而且我们权威者要有一种安定坚定这样的一个态度,引导孩子去做。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及时的给予帮助,是不是孩子就能坚持去完成这项事情,而没有情绪,把我们的大脑从情绪脑爬虫脑拽回到理智脑,第三点,当孩子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呢,我们要跟孩子看会自己的行为,以后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想办法去解决。
做到这三点之后,孩子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孩子显然是很配合的,也是非常的善解人意的。
所以说对小孩子而言,我们的情绪沟通的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结果。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做孩子情绪的导师,学会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性格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