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

庄子外篇不一定能助于国家治理,但定有益于个人修心。它总是打破常规的认识,让你认知中规中矩、礼仪忠信的境界之上还有一种无知却中矩的境界。 所以《庄子》整个的作用就是解构,解构规则,解构价值,解构环境,进而解构对于自我的执着,到了这一步,人就获得了解放。​如果碰巧这个人是个君王,大概就可以达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的其乐融融的境界。

我记得以前在《无量寿经》中曾经读到:“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冤枉.强不淩弱,各得其所. ”这样理想的境界,这其中就包含着“心净世界净”的思想。

我在想,是否《庄子》也是这样的想法,从得道的角度来考虑,说不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好像现实当中一直没有出现这样的景象。 但无论如何,天道篇中描写的那种“圣人之静”,还是很令人神往,描写的那种“均调天下”的无为大治还是让人陶然忘俗。

杜老师说,这可能是素朴的人类初始阶段,或者是高度发达后的社会,但在人世间好像很不易达到或维持的。提问阶段,一位同学问到,这个和共产主义颇为相似。我突然发现,固然完全的实现似乎遥远,但是却难以阻挡人对此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而且理智考虑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在内心的感受,却仿佛只要再努力一下,颇有实现的可能。


起码在我的心里,我知道这种“大同”、“大治”的景象可能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实现,但是总又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做点什么加速这个过程,比方多一个人学习传统文化,多一个孩子读经典,且坚信很快就会有很多人开始读经典,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加以技术的支持,很快正道就会传遍世界。因此,潜意识中对于实现这样的理想颇有信心的样子。

好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感觉。 我仔细考察自己这种心理,发现这定然不是一个个体的想法,其实其中大概就有人类的一个特点,生于现实层面,但是却又本能的超越性、光明性。只是有些人比较乌托邦,不去做细密的分析,只在那里畅想,而有些人却会细细分析其每一个环节,究竟该如何操作,落实到操作层面的人,才能真正在现实中知行合一。 

因此,杜老师对庄子的讲解不是腾云驾雾,而是落到实地上,一步步分析其在历史哲学中的社会阶段,和人生哲学中的不同位阶。这一点,杜老师在不同的课里反复强调,对我来说,印象深刻。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庄子》心得——福田心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跟着杜保瑞教授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