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生如夏花》:一部重拾信仰的英雄之书

文章来自新湖南客户端)

新湖南客户端12月2日讯(通讯员文丽娟)三个湖南人,写了一部重拾热血精神,重新审视历史的英雄之书,为建党百年献礼,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本书就是《生如夏花》。

据笔者所知,革命烈士王如痴的生平故事,如今鲜有人知。作为早期中国红军的重要军事将领,没有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授衔的那一天,但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却镌刻着他的英名和业绩——

王如痴,中国红军重要战将,1903年生于湖南祁阳县中和堂(今祁东县太和堂镇向阳村)。1923年秋,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今湖南大学),立志工业救国,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夏,投笔从戎,接受北伐战争洗礼。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党组织推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转入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1928年夏,学成归国,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初任红四军教导大队教员,参加抗击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两次“会剿”作战;12月,调至红五军,任第八大队党代表。1929年初,驻守白银湖桐木岭哨口,保卫井冈山。1930年元月,调任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6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任红三军第八师政治委员。1932年8月,调任红十三军政治委员,随后又改任红一军团第31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从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在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前后四次反“围剿”作战中,表现英勇,战功卓著。1933年4月,调任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任红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元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3月,受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调离红十军,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教育长;6月,被派往赣北,任皖赣独立师师长,配合中央红军开展第五次反“围剿”;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先后任19师参谋长、师长。1935年元月,在赣东北怀玉山地区率部与敌人血战,弹尽粮绝,不幸与方志敏、刘畴西等同时被俘;8月6日,与方志敏、刘畴西等于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2岁。

王如痴牺牲后,家乡的父老乡亲并不知道王如痴就是王濬欧,几次打听他的下落,都没有查到。直到1962年,他的哥哥王元润到南昌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时,看见他的遗像和简介,才知道自己胞弟的下落。经过祁东县民政局的调查和呈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12月30日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这是一部遗落的英雄志,感谢作者将这段历史重新擦亮,呈现给世人。

这部小说以王如痴烈士的性格成长和革命经历为主线,以他与陈香香、罗凤梅、胡兰英3个革命女青年的感情故事为次线,艺术再现了王如痴烈士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折射出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描述了那一代革命者的昂扬斗志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在这部英雄志里,王如痴的坚定、淡泊、宽容、善良,独有的军事谋略和智慧,伟大的革命气节,这一切都被作者刻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挚友交流,时光带来的距离不见了,悲伤带来的是力量,是那份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不胜枚举的湘籍开国军事人物群体中,我们得以望见小人物的喜悦;望见不通文墨的士兵学会写书信的时候脸上掩不住的笑容;远方的游子万里辞家,“异域求学”的喜悦哀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浓烈情感……还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小人物在那崇山峻岭之间被望见,那是我们的先辈。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蒋介石的四次“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四次反围剿,蒋介石在给陈诚的手谕中说:“惟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这一次次胜利,是以革命烈士方志敏、王如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是他们全心全意为革命服务与贡献,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眼泪和汗水。在历次反围剿斗争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2年革命战争中,无数湘籍开国军事人物冲锋陷阵、抛头洒血、建功立业。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会感到欣慰、流泪、喜悦,也会更加感恩这个时代,感恩那些“开路英雄”,是他们给了我们源源不断、奋勇前行的力量,是他们让革命后辈充分享受到如今和平发展的成果。

当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正能量,从作者的文字里读到坚持、读到耐心、读到感动,便能给人以继续前行的信念与力量。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三位作者都是王如痴的家乡人:曾高飞、王志武、贺重阳。曾高飞是著名财经作家和文学家,信奉“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共发表文学和财经作品6000多篇;王志武历任乡中学教师,乡长,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委正县级干部等;贺重阳1991年入伍,在中共祁东县委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秘书组长、县委督查室副主任、纪检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档案局长等职,现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三位作者出于对王如痴烈士的敬仰和为建党百年做贡献的时代使命感,为我们留下了沉甸甸的文字记忆,也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感受悲喜。烈士的故乡盛产黄花菜,遍地黄花分外香,在绿色的田野里,那一排排在阳光下反射出的金色的丰收景象里,蕴藏着最真挚的希望。

我们在一起,生如夏花,就像湘江水融入洞庭湖,就像洞庭湖汇聚于长江。因为我们明白,惟有不忘前辈,才有后人的光明前程;惟有牢记革命先贤,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

附曾高飞简介:

曾高飞,1974年生,湖南衡阳祁东人,长沙理工大学9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风华文学社创始人,曾任风华文学社社长、校记者团团长等。现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深媒体人、策划人、新媒体运营专家、著名财经作家、文学家,共发表文学、新闻和财经作品6000多篇,出版长篇小说《生如夏花》《红尘欲望》《手机江湖》、小说集《感情通缉令》、财经作品《决胜话语权》《产经风云》等十多种书籍,参与编剧电影《东方红一号》《山海经之九尾狐》、电视剧《一江明月碧琉璃》等。信奉“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用作品说话”。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作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似水流年,家乡味道》以及系列长篇小说《我们的70年代》第一部《挣扎的成长》、第二部《青春花开》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篇小说《生如夏花》:一部重拾信仰的英雄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