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与丁克

丁克一词,小时候在广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面听过,那时候大概是丁克族刚有动静的年代。

从此再没有收到相关的风声,直到最近身边出现了几位丁克朋友。他们有两个很显著的标签:不喜欢小孩、爱玩也会玩。

当然,丁克只是不要小孩,对爱情还是不忘追求的。此前,我最感兴趣的的人群是日益庞大单身人群,有时还很羡慕他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现在,我居然忍不住把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好像他们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我猜这两类人一定是煽情刷屏内容的主流推手,比如“逃离北上广”、“过年回家乡愁泛滥”、”“父亲节/母亲节朋友圈孝心大PK”,类似种种。

无论是单身还是丁克,都是道德绑架者捕猎的首要目标。不找对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千年古训,你怕不怕?!不要小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你怎么面对列祖列宗?!

中国人讲究实惠,可以不要虚无缥缈的爱情,但一定要整个实实在在的爱情结晶。脱单是第一步,领证是第二步,造人是第三步。不按步骤来也不要紧,结果最重要。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以前的,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感受到这种压力。越后生的,越会觉得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还没单够,还要自由。所以,扛不住的时候,他们就逃,逃到大城市,那些包容性更强的地方。

在大城市,房子小了,眼界却大了。每年回家,哪怕混得跟流浪狗一样,也会使劲搞个行头,把自己好好武装一下,好在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面前争取更多话语权。

当然,这样话语权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父母可以体谅你,但是岁月饶不了你。随着年龄的增长,热恋的激情渐渐消退,奋斗路上产生第一波疲劳感,关键是根深蒂固的宗族思想开始膨胀发芽,加上闺蜜、基友、同学伙伴们的示范效应,成家立室会成为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阶段性任务。

有些人可能真的当做是阶段性的任务,或者是阶段性尝试。当你处在一个很合适的结婚年龄,未来又有更多可能的时候,很难做到一辈子去守护一段婚姻。近几年一路上扬的离婚率,让我们不禁怀疑,是不是世道变了?

变化是肯定的,不仅单身人群壮大了,丁克的理由也更充足了,街上的宠物也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宁愿跟一条狗生活在一起,或者养一条狗,也不愿意找个对象或者生个小孩。

按理说,丁克比单身的压力更大,毕竟“不要孩子”在世俗的眼光里是个非常危险的想法。但是我所见到的丁克,却没有那么悲惨,甚至比单身更加从容淡定。单身人群被戏称为单身狗、剩男剩女,丁克永远就只叫丁克,一个非常中性的名字。

很多人会认为,到了一定年纪还单着的是缺乏吸引力,但其实现在的单身或许跟丁克一样,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反观丁克,他们之所以能淡定地丁克,往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独生子女。我所认识的丁克,家里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并且传宗接代的“任务”已经由其它兄弟姐妹完成。

当年计划生育这么变态,家里的好几个兄弟姐妹怎么来的?如果让父母们回忆那些日子,他们可能会含着泪说:还能怎么办,像逃命一样躲着生呗。说白了,爸妈当年的青春可能成就了你的“死里逃生”。

当年的多子女家庭,经过这个时代的改造,出现丁克族的概率更大。或者说,在这个时代,丁克族本身就会越来越壮大,只不过多子女家庭更容易出现丁克。呵呵,出来跑,迟早要还。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复杂的问题。它关联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身体条件、家庭环境、房价奶粉价等。对普通家庭来说,二胎政策开放,也是一个福利。原单位里有一位领导,一直想多生一个小孩,无奈政策不允许。夫妻俩憋到四十多岁,终于盼来了政策开放,欣喜若狂地又来了一胎。

在爱情和婚姻上,单身族和丁克族无疑是追求自由的先锋。选择一个人过,选择一辈子享受二人世界,或者选择跟一条狗生活,这些都能想明白并过得幸福的话,当然没有必要不明不白地结婚生子。如果政策法律能给腾出这点空间,是一种进步;如果伦理观念能宽容这种追求,更是前进了一大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身与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