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 草稿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况蕙风曾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风词话》卷一)苏轼这首词的突出特点便是“真”,情真,真,语语真切,抒发了他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

      词以感慨起调,是比较少见的。它是在矛盾痛苦之中,在辗转反侧、欲言不能、而又不吐不快的情况下,用千言万语凝成的一句话,竭肺腑之力,冲口而出,所以笔势凌厉、沉重。吐出这句感情激越的话之后,心情似乎平静了些,才又慢慢叙起。

      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不禁百无聊赖,黯然销魂!

        此词之美,在于纯真,如上所说,情真,景真,而写景也是为了写情。真而不矜,处处赤诚,不矫揉造作,不忸妮作态。这是由于苏轼对徐州确实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苏轼调任徐州之后,曾对徐州的山川地理、风俗民情,作过详细考祭,从内心里爱上了这个南北要冲、古多豪杰的地方,因而满怀激情,赞颂备至。他自己也有一套治理徐州的方略。他曾蓑衣草鞋、舍家忘身,和徐州人民一起奋战特大洪水,从而与徐州人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他曾组织人民开发徐州煤们,揭开了徐州煤矿史的第一页。他对徐州人民相当熟悉,白叟、黄童、采桑姑、络丝娘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各种农作物,都成了他诗词取材的对象,他甚至字云了徐州的一些方言土语,并且写了他的作品,他甚至想终老徐州,尽管他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徐州人民也爱戴这位长官,对他的人品、政绩、文学都很敬仰,男女老幼都喜欢和他接近。“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浣溪沙》),写的就是徐州的村姑少女争看这位“使君”的生动场面。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在人民中传诵。当苏轼调离徐州时,满城人民攀辕挽留,哭声填巷。正因为如此,苏轼对徐州才会那样恋恋不舍,才会写出这样一片纯情的告别词来。由于感情至真至切,所以下笔便纯是情语,而于文字则落其华芬,不假雕镂,雕镂反失其真。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要告别的,是整个徐州,包括了徐州的广大人民,因而词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可贵的。苏轼的这首词和他的其他诗词、事迹一样,至今还在徐州人民口头上流传,可谓君子之泽,历经沧桑而不竭!(邱鸣皋)

      [注]①此词亦调离徐州时所写。彭门,即徐州。②《东坡集》卷三十二《灵壁张氏园亭记》:“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