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辩论魅力

最近追《奇葩说》,这个很火的综艺节目已经到第五季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上一季开始看这个节目,感觉耳目一新,把辩论这么严肃的事情做得这么煽情、这么精彩,真是需要勇气和才能的。

还记得读高中的时候,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辩论热潮。时值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中,复旦大学辩论队舌战狮城,力挫群雄。年轻的大学生们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地驳斥对手的情景让人倾倒。而当年复旦四辩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引用顾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更成为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对方辩友请注意”甚至都成为了当年的流行语。

这一切,都让身为小镇少年的我羡慕不已,能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用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事实说服对方,让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时隔多年,当辩论再一次印入我的眼帘时,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实质,还是让我倾心的那个内核:通过辩论让人明辨是非,让真理成为共识。

辩论的题目,基本都是大众所关心和困惑的:“父母说要去养老院,要不要尊重他?”“分手该不该当面说?”“要不要当职场邀功精?”“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而辩论的风格多样,或像马薇薇一样尖锐而睿智,或像颜如晶一样温和而理性,或有欧阳修的嘶吼,或有肖骁的妖娆,前有傅首尔的麻辣金句,后有臧鸿飞的紧张结巴。而导师们的插科打诨,或者他们之间的唇枪舌战、犀利调侃,也颇有看头,甚至形成了“马晓康”组合。

在辩论的过程中,我经常被辩手或导师的话语打动,觉得好有道理,立场的大旗也一会儿偏向正方,一会儿偏向反方,摇摆不定。

到了第五季,虽然节目形式有创新,虽然“新奇葩”层出不穷,虽然我还是会被打动,可是,慢慢地,我不再完全相信他们的话语了。当导师们随意选择自己的持方时,当辩手们展示毫无逻辑的辩论时,甚至还有各种撕逼或黑幕的丑闻出现时,我对辩论的兴趣也降低了。

如果不是真正认可自己的持方,那辩论就成了诡辩,而更有意思的是,我还发现了辩题的两面性。

有一个辩题是“键盘侠是不是侠?”。“当然不是侠,反而应该口诛笔伐!”这可能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太多的键盘侠、喷子,罔顾事实,传播虚假消息,站在道德制高点,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当事人,人肉、辱骂当事人,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造成家破人亡的悲剧。因泳池里的口角被孩子家长闹到医院最后自杀身亡的安医生,因儿子被狗咬而怒摔小狗的饭店老板,在“爱狗人士”的辱骂中转让店铺女主人割腕自杀........这都是网络暴力键盘侠们造成的血淋淋的事实。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确实要对不负责任的键盘侠断然拒绝。

可是,也有很多社会不良现象,在网络上披露后,得到了网民正义的支持,鞭挞了坏人,伸张了正义。如果没有网络这个武器,相信是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网络的力量,确实可以传播正能量,遏制恶势力。因此,“键盘侠”这个称呼,就有了丰富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恋爱中有其他的追求者,要不要告诉另一半?”这是另一个辩题。这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对于不同的另一半,有不同的答案。小心眼的另一半,当然不能告诉,否则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心胸宽广的另一半,可以透露一下,当作笑谈,或者鞭策。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答案。当另一半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时,最好还是避而不谈,免得对方疑神疑鬼。当双方感情坚定时,不妨说出来分享一下。所以,没有确定的答案。

这大概是导师可以任意选择持方的原因,无论正方反方,其实都是讲得通的。当然,这也是辩论的前提,如果是真正的铁律,倒没有辩论的必要了。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现实是灰色的,现实是丰富多彩的。

那么,就享受辩论的过程吧,享受思想交锋的过程,享受分析推理的过程,享受条理明晰的过程,享受逻辑思辨的过程。虽然,比起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那种为真理而辩论,为真理而献身的诘问差了很多档次,但也算有是意义的事情吧。

毕竟,“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这个世界不辨黑白的人太多,没有头脑的人太多,人云亦云的人太多。独立思考,在什么时候都是一项稀缺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的辩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