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后随想

通常情况下,以下3个方面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形成影响较大:

[插图]

1.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无论我怎样表现,他们都会爱我,孩子的内心就会形成“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一种信念,这是自我价值形成的基石。

2.在情绪上得到足够关注。孩子在还没学会言语表达之前,是用情绪来表达的。当他的情绪没得到充分的关注,他就会认为“我不够好,我是不值得别人关注的,我是没有价值的”。

3.父母习惯于通过孩子所做的事情来衡量孩子的价值。绝大多数没学过心理学的父母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就给予肯定、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父母就会全盘否定孩子,这样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认为,“我的价值取决于我所做的事,当我暂时不能做成某些有价值的事情时,我就毫无价值”。

今早上看的微信读书,里面的三种模式正是小时候所缺乏的,也是自我价值感低的感受

这三样在小时候,父母全是否定,就算爱也是带条件的,联想到对女儿好像也是这样,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有时还是要从自我改变开始,自我价值感高了,自然不会从孩子身上索取

有时小时候的这些,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慢慢的侵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想要改变,和解,接纳,转念,把这些思维从潜意识里牵扯出来,慢慢知行而一,觉察,反思,行动,改变,都说一个生命体影响另一个生命体,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

以前看的育儿书,总是在看孩子的问题多过于自己的问题,方法多,但用起来总是坚持不了多久,情绪占主导,成了反作用,比如订规矩,还有就是以前总喜欢让女儿为自己的过错而负责,出现甩锅的现象,现在想想,只是把过错丢给孩子,没有去引导,去分析,孩子是蒙的,不知道那里做错了,只是觉得做的不好,妈妈不喜欢,变相的是妈妈不爱好,一直在证明自己没做错,就算错了也会用撒谎来掩盖这些,一直活在找认可,被看见的感觉。孩子发脾气,哭泣,畏难情绪这些,是在像父母发信号,我需要被关注,被认可,被看见了,这一点深深的体验到了,特别是和老公的关系,以前是看不见他这个人,也听不到他说的话,更感受不到他心里的想法,全是否定,近段时间,通过几次静静的倾听,看见了他这个人,反而关系好了很多,他心中一些不想面对的人或事,在聊天中,慢慢的释放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在释放对他的怨恨,也在慢慢的减少,让我感觉夫妻之间相处,从看见对方这个人开始,好的坏的,都接纳,而不是一直看见坏的,就像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当下自己的生活,是最傻的,就算不原谅,但也不能总带这这份过错让自己的内心不好过,变相就变味了,是自己折磨自己,何苦了

人的一生,我觉得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特别是与小时候自己的关系,小时候被否定,不被认可,这些不代表成年以后也这样,以前的经历是过去,成年后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别总让小时候的自己背锅,去负责,也别总活在过去小时候,成年人有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使命,人已长大,心理也随之长大,过去就算有多不好,有多惨,有多可怜,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的陪着小时候的那个我,慢慢释放以前的情绪,小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会慢慢开始学会去和解,并不是原谅当初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而是看见小时候的我,无助,害怕,恐惧的我,是值得被爱,被看见,被认可,告诉自己,所有经历的一切一切都已过去,你是值得被爱的那个人,人的生命是奇妙的,每个孩子就是自我疗愈的养份,在孩子身上就会看见小时候的自己,前几天把《都挺好》重刷了一遍,感触太深,明玉,明哲,明成这三个人童年的遭遇,我何尝不是都有一点吗,特别是结尾那一集,明玉自始至终都恨她妈妈,而石天冬一直都用爱在滋养着她,还有她的师傅,当她与小时候自己和解,自我疗愈了,最后一个境头,回想的一个画面是小时候一个人在门边哭泣,被明成欺负,妈妈过来抱抱她,安慰她,她那一刻她笑了,是哭着就笑了,曾已何时,她记忆中的画面全是妈妈对她不好的,所有的怨恨和委屈在这一刻疗愈了,看到这里,想到自己的妈妈,记忆中妈妈小时候总感觉看不到我,也感受不到我,很多事,都让自己去承受,自己去处理,也没教过我,那会的我心理无助,害怕,恐惧,给妈妈发过信号,可是她不理,到了青春期后,妈妈的关心多了,反而自己的反抗情绪增加了,心里想你小时候求你看见我,你不理,现在大了,凭什么让你看见我的心理世界,就算让你看见。也会被否定,除了反抗,抵抗,没有其它想法,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妈妈坚持多问问,多关心,多听听我发的牢骚,让我感受到爱,心门自然就会打开,就像现在我与女儿的模式一一样,才发现自己让女儿承担自己的过错,和小时候自己太像了。

人一旦深挖过去,总是挖到过去,小时候所经历的一切,这些真的当下自己甩锅的缘头吗,我感觉是不想长大,不想负责,那怕童年过的不好,总是用这个理由来解释当下自己不被看见,不被认可吗,有些时候,我觉得还需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认可自己,找价值感,书上说两种,一种自我疗愈,第二种,拥有慈悲心,做好事,我觉得还有一样就是微小目标的建立

回想自己30多年,从小到现在,自己的生活,一部分被逼着长大,另一部分依附能力太强,妈妈在依附妈妈找价值感,妈妈去世后,开始转移到老公身上,老公是成年人会反抗,又开始转移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慢慢长大,开始有自主意识,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会反抗,自己的心一下空了,自我价值没地方找了,就开始无思乱想了,来到船长平台,开始在群里去找,找来找去,才发现自我价值感从自身去找,从爱自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后联想到自己。去反思去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书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