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南北粽之争可以歇歇了,看看传统美食的C位之争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风士记》

历史:时光总是稍“粽”即逝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

其实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仪式感:我国天“粽”多能的传统美食

中国美食众多,但最为人们熟知和喜爱的莫过于传统节日必吃的美食了。

节日有一项必吃的东西,这听起来稍稍有些严肃,有些人会认为,这过于仪式化了。

那么为什么国人如此注重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试想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全家人围坐一团,一边吃饺子,一边分享这一年以来的喜悦,是多么的幸福与温馨。

再者,在炎炎夏日,与家人朋友把酒言欢,一同剥开清香的粽叶,抱着一丝惊喜咬开软糯的粽肉,是多么的畅快。

下面我们来清点一下中国具有仪式感的那些传统美食吧~

除夕的饺子

农历十二月三十,俗称大年夜,是一年之中旧岁将尽的最后时刻。

饺子,又名水饺,是一种以面为皮的充馅食物。饺子的得名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因为新年和旧年“交于子时”,于是把这种外形像元宝的食品就叫做“交子”,人们在午夜的钟声刚刚敲响之时开始吃饺子,迎接新春的来临。

新年的年糕

新年的时候,以产米为主的南方还流行吃“年糕”——用糯米压制而成的食品。

年糕食用时可以炸,可以煮,也可以炒。年糕还寓意着“年年高”,是一种吉祥食品,因此也是节日的馈赠礼品。


元宵的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或灯节,人们食用糯米粉制作的元宵和汤圆。

“元宵”是中国北方人的叫法,在南方,人们则称之为“汤圆”、“醪糟”等,而且在制作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上也有所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

“元宵”是放好馅料后手工摇制,其使用的糯米粉是将糯米泡后再用石碾子磨制。与之相比,汤圆是用水磨干粉包制,非常细腻,糯米粉包制时能放入更多的油脂,馅料也不会出现大的颗粒果料,其特点是口感软滑细腻。

立春的春饼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此时,万物复苏,各种植物开始生长。立春时节裹着葱、菠菜等吃春饼,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愿。

春饼又叫荷叶饼、薄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它的材料简单,制作方便,口感柔韧耐嚼,吃法也有很多种,卷包配菜、作为主食单吃、炒饼都可以。不仅味道可口,而且主副食搭配,既有谷物,又有新鲜蔬菜,能量相对其他传统食品要低的多,是的传统节日食品中的佼佼者。


清明的青团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有禁火、寒食的习俗,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其逝去的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每逢寒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做好的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现在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以及食用青团等一直延续了下来。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的团子。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端午的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是祭奠中华民族图腾神龙最为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祭奠屈原的传统节日。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北方的粽子通常为枣馅或豆沙馅,南方则以肉馅为主,还有豆沙、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材料而味道各异。

中秋的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是人们期盼丰收和家庭团聚的节日。在整个节日期间,南方、北方风味的月饼争奇斗艳,精美的月饼成为人们相互馈赠和表达情意的食品。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续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因为月饼是圆形的,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阖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过节:“粽”夏之日,把酒言欢

科普了关于粽子的历史,了解完中国传统节日的美食。

是否你的味觉已经按捺不住,想要趁着大好时光,品味一下各色味道的粽子了呢?

无论是北方的咸粽,还是南方的甜粽。

都希望你能与家人或朋友或恋人,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仲夏端午~

铭记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将这些美好不仅存入记忆,还能吃入腹中~

推荐阅读

《拾味纪:唯爱与美食不可负》

作者:刘慧萍,曾雅娴

内容简介:

这不只写给女人看的书,而是适合男人和女人看的爱情良方。独木不成林,爱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如果我只教女人如何在爱情里找到真爱,那是把男人当傻瓜显然是不行的。本书是与美食有关的爱情手册,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兵法,不是改造,也不是控制,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心灵甘露。没有谁非得吃定谁的道理。

《面条之路传承3千年的奇妙饮食》

作者:李旭正

内容简介:

面条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为何会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东西方深得人心的大众美食?最早是什么人发明了面条?最初的面条又会是什么模样?为什么面条是条状的?个中玄机竟然能从木乃伊的面具中窥出蛛丝马迹?面条是怎样走进意大利而被称为pasta?对日本僧侣来说,面条又是怎样一种特别的佳肴?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李旭正所著的《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改编自韩国KBS电视台纪录片《面条之路:传承三千年的奇妙饮食》。书中除纪录片中的内容外,还收录了许多在片中未能播出的故事和照片,这些内容又重新编织成了一部崭新的探索之旅。

《拾味台北:真滋味》

作者:蛋蛋in北京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出生于台湾名厨世家的“吃货”的视角,描写了最具特色的台北美食。两百多页的文字分为五章,涵括了十个台北小吃、十个深夜食堂、十个有味道的餐厅、十个传统甜蜜蜜和十个有意思的咖啡&茶等内容。作者精心挑选了五十家店铺(或流动小摊),用文字和美图介绍了其代表性的食物,并讲述了店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美图的同时,更能为这种一甲子只卖一种食物的坚持而感叹。哪怕是再小的生意,如果能坚持用心经营,也一定能成功,也许这种朴实的坚持正是许多台湾人能成功的秘诀。作者希望透过这本书,让大家品味真正台北的吃喝玩乐,体验真正属于台北的美好,让旅游不只是浮光掠影、让旅游不只是走马看花,去体会真正的风土人文气息,为这里的物华欢呼,为这里的人文感动。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 | 南北粽之争可以歇歇了,看看传统美食的C位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