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学习,得到的让我可以成长20倍!

2天化书成课的线下学习虽然结束,但是对于课程内容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消化吸收:

收获最大的5点知识

对于一个零基础培训小白来说,最大的知识点大部分在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也可以说是「化书成课」「道」

底层原则的价值在于,我不断运用的道路中有一个基本自我检验的标准。

1.化书成课的流程

其中,课程方向先于课程内容,课程价值优于课程架构,是之所以能够形成课程的立意价值。

这个流程可以不仅可以形成课程项目进度表,也可以是审核自我的基础。

2.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在尝试接触更多的培训领域内容时,建构主义的培训方式一直是提及的常用词,但是在接触的有限信息中还是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直到袁老师说明「建构=建立+结构」,是建立一套有意义的结构方法,突然令我茅塞顿开。

这其实就是将自我经验与知识,可以真正地降维,传达别人、激发他人的真正核心。

闪耀的知识点

3.CSRP模型

虽然模型主要是运用在搭建课程的架构,可是第四步「权重分配」可以让分享不是自嗨,而是真正地团队激发、团队共创。

4.ASK模块

在之前自我设计分享课件的时候,一直会问自己一句话:这个问题究竟说清楚了吗?是不是还需要分解?

「A态度+S技能+K知识」模块设计的出现,就可以更好的去匹配对应的内容。

5.内容转化学习活动

这部分按照四类知识点,一共有9个方法。

说实话,在其他的培训课堂上,老师大部分都是说自己找,或者是可以直接利用网上现有的。

但是真的可用吗?在接触了化书成课基本方法转变以后,相信我自己之后再设计相关环节,不会再手忙脚乱、盲目搜索。

印象最深的3个情景

印象最深的3个情景,大部分还是和小组的团员一起。

如同袁老师说的一样,学员对于体验的活动一定记得住,不仅是环节内容,还有一起经历过的小组成员

团队共创的复盘

1.第一天小组复盘

第一天小组成员是两位十分有资深专业经验和开朗健谈的姐姐,我们组建了「天马行空队」

复盘我们利用的手提包ORID模型,希望在一个月内可以将基础所学在社群中进行分享,而这恰恰也是培训结束后布置的内容。

2.第二天小组复盘

第二天结识了两位有态度、爱思考的小姐姐,结缘是因为都选择了金色的毛根,组成了希望无限的「日月无穷队」

在利用欣赏式探询模型后,发现小队的成员都有一颗讲师梦,传递一门自己的爆款课。

相信在计划表以及研习社的磨课反馈中,可以更好地迭代自己。

3.八分钟演练

这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基本知识的验收,直接用输出检验。

可以看到8个小伙伴的演练,再加上自己的演练,我们同时扮演了3个角色:

  • 学习者
  • 优化者
  • 提炼者

我们通过评价他人的同时,通过别人模拟自己演练的样子。这个浓缩的环节就像是我最喜欢的戏剧环节,每个人都粉墨登场,做自己的导演,成就自己的剧本!

突破认知的心法技巧

突破我巨大认知的心法技巧来自于第二天应用课程内容中,就是「提炼流程化书法」

虽然袁老师介绍说是脑洞大开,但是在实际了解一个关于推销步骤案例,并对比最终提炼出的步骤后,我发现其实这其实是突破认知

突破的是我们接触的日常场景,突破的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突破的是我们依赖的舒适领域。

这一点都是可以让我尝试从一个个具体故事案例、角色对话中得出的,独属于我的流程内容。

突破自己,通向更多的可能

计划下一步运用所学

除了课程中对于打造一节微课的要求之外,其实对于2天突破认知的高浓度内容,是我预计下一步刻意练习的作用。

首先,对于学习到的知识点,需要转化为知识卡片,进一步图像化理解。

其次,是对于应用方法,先把这一点点的知识砖块演练扎实,这是需要通过下一阶段的阅读后输出达到目标

对于课程架构,可以成为我的周计划安排,根据流程进行设计进行逻辑化的锻炼。

刻意练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就是对于实际内容的呈现部分。问题式的简短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读书会,得到直接的反馈,而主题性的课程可以通过研习社的定期分享打磨等到更专业的反馈。

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

————————————————————————————————
杨天马,从0到1 创业圆梦赋能师

【化书成课 知识卡片系列】
01 | 知识卡片:化书流程
02 | 知识卡片:建构主义
03 | 知识卡片:内化框架
04 | 知识卡片:CSRP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2天学习,得到的让我可以成长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