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01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一、社交能力形成的根源

1、婴儿的情绪:婴儿会体验到情绪的高低起伏吗?

体验情绪

情绪是什么?

情绪具有三种成分:生理唤醒成分(如呼吸或心跳频率加快)、认知成分(对愤怒或恐惧的意识)和行为成分(如通过哭泣表现出悲伤)。

情绪表达具有适应功能,使婴儿在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能够以非语言的方式对照料者表达他们的需求。

由于婴儿大脑复杂性的增加,使得其情感生活向前推进成为可能。最初,在生命前三个月大脑皮层开始运作时,情绪的分化便开始了。到了9——10个月大的时候,构成边缘系统(情绪反应的位置)结构组织开始生长。边缘系统开始与前额叶一同工作,使得情绪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陌生人焦虑是婴儿在遇见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小心与谨慎。这样的焦虑通常出现在第一年的后半段。

那些原因导致了陌生人焦虑呢?

同样是大脑的发展及与日俱增的认知能力在这里起了作用。

陌生人焦虑

比如说,婴儿在面对女性陌生人是,倾向于表现出较少的焦虑。此外,相对于陌生的成人,婴儿在面对陌生的儿童时,会有更为积极的反应,这可能是因为儿童的身材大小没有那么吓人。

看到这一部分我比较有感觉。我觉察了一些过往的固化的攻击性思维。

在我的朋友关系中,和陌生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我倾向于强势而富于力量型的女性,当然这与我跟母亲的亲密互动有关。

而交往的男性朋友,却整齐划一的出现一个形容词叫“浑然天成”;所谓“浑然天成”即没有矫揉造作的用力过猛的痕迹;当然,我已经对这“浑然天成”有了一些觉察:这“浑然天成”亦是经过了上代人“矫揉造作”的辛苦努力,而仅仅是表演的更为自然些而已,一旦走近更亲密的关系,这“矫揉造作”也会暴露出来,是我自己不敢面对去澄清而已。

而今天读到这一段,我对陌生人焦虑有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我那些“浑然天成”的朋友,他们可以自然的呈现出“返老还童”的气质,即内在已经成熟,外在却没有那种用力过猛的矫揉造作,即表达为儿童的自然柔软细腻状态,这个自然状态让我感觉到安全。

甚至,那些努力的男性,所产生的“矫揉造作”,与我潜意识里认可的好吃懒做的父亲是冲突而矛盾的。

一段对于攻击性的觉察。我终于知道我为么在过往的交往中,交往的都是家境相对比较好的人,特别是男性朋友,甚至有一些二代了,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矫揉造作,而这矫揉造作是我自己的投射。

当我把这模式觉察出来,我就可以有意识的去尊重并接纳各种不熟悉的陌生类型,自我就能变得更包容一些了

分离焦虑,是当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婴儿所表现出来的紧张情绪。分离焦虑在不同的文化间具有普遍性,通常开始于第7个越或第8个月,大约在第14个月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降低。

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代表了婴儿重大的社会性进步。它们反映了婴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婴儿和照料者之间不断成长的情感和社会联系。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对他人的微笑,而不是对非人刺激做出的反应。

简而言之,到了2岁末的时候,儿童有目的地使用微笑来交流他们的积极情绪,并对其他人的情绪表达很敏感。

解读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声音表现

虽然婴儿的模仿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但这类模仿确实为即将出现的非言语解读能力铺平了道路。运用这些能力,婴儿能够解释他人的面部表情及声音表现,而这些通常传递着情绪含义。

总之,婴儿很早就学习表达和理解情绪。这样的能力不仅在帮助他们体验自身情绪,也在使用他人情绪来理解模糊社会情境的意义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社会性参照是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感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在大约第8-9个月的时候,它是相当复杂的社会性能力:凭借着利用诸如面部表情这样的线索,婴儿不仅需要社会性参照来理解其他人行为的意义,而且还能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这些行为的意义

社会性参照的两种解释:

一方面,有可能是观察某人面部表情时,会引发这种表情所表征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观察到某人看起来有些悲伤的婴儿,可能他自己也会变得悲伤,而且其行为也可能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方面,可能仅仅观察到他人的面部表情就能提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不需要体验他人的面部表情所表征的特定情绪,她只要把这种表情当做引导自己行为的数据即可。

我们所确知的是当情境时不确定、模糊的时候,社会性参照最有可能发生。而且碎玉那些已经长大到能够运用社会性参照的婴儿,如果他们接受来自父母彼此冲突的非言语信息,就会变得十分不安。

对于一格婴儿而言,如此混杂的信息将会是一格真正的应激来源

是啊,我的母亲是火焰,而父亲是海水,一个激情四射,一个软弱无能,这种矛盾冲突使我在童年中产生了应激反应。

所以我会不断的去寻找社会性参照,去看看别人的家庭是怎么做的——我不断的逃离自己的家庭,去别人的家庭里窥探,羡慕不已;但精神上却从未走出原生家庭半步,我对别的幸福家庭的羡慕嫉妒,回到母亲这里发生攻击的时候,却被母亲硬生生的顶了回去——“我以为我已经付出的足够多,那些比你父亲差劲的多的事,很多家庭都这样”,当愤怒被母亲怼回来,并不能进行一个化解,变成一种压抑发生了投射性认同;于是强迫性重复发生了。

3、自我的发展:婴儿知道他们自己是谁吗?

自我觉知,即关于自我的知识,大约在12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展。

尽管有些婴儿早在12个月大时,就似乎对看见红点而感到吃惊,但对于大部分婴儿而言,他们直到17个月甚至24个月大时才会做出反应。大约也是在此时,儿童开始明白自己的能力。

当孩子完成了一些较为简单的行为序列,有时仍会开始哭泣。这种反应说明他们意识到自己缺乏能力去执行一些困难的任务,并且为此感到难过——该反应是自我觉知的清楚标志

婴儿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开始理解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即“心理理论”。

4、心理理论:婴儿对他阿门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生活的看法

弗拉维尔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即关于心理如何运作,以及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知识和信念。儿童使用心理理论来解释别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

他们学会将他人视为适应的行动者,和他们自己相似——在自己的意志下行动,并且有能力回应婴儿的要求。

此外,儿童在婴儿期理解意图和因果的额能力也有所发展。他们开始理解,相对于非生命物体的行为,他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用来完成一些特定的目标。

共情,是对应与另一个人感受的一种情绪反应。

共情,即具备同理心,是带着平等的不评判的态度,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

而同情,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受对方的不容易。

简而言之,在婴儿期结束前,儿童已经发展出他们个人心理理论的雏形。心理理论帮助了婴儿了解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展心理学第六章01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