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

李泽厚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的领军人物,我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听说的。吴老师推崇有加,称其是他们大学时代“美学热”的现象级人物,几乎每个大学宿舍都有一本《美的历程》。有幸一读,纵论远古到明清美的萌芽、发展、变迁,无哲学之晦涩,文笔轻柔优美,更有思想熠熠生辉,兼后附同时期的陶器、青铜器、建筑、壁画、书法、绘画等美的作品与书中文字交相辉映,正应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李泽厚(1930.6.13 -2021.11.2),中国湖南宁乡人,哲学家,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他认为中国发展4个问题的顺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政治民主。

原始社会从神话中走出来,带着初见万物的纯真和朴素,图腾是懵懂的意象(我想到贺兰山的岩画),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巫术仪式)。继美意识的觉醒,动物化的图案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都是美的初步体现。然后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资源掠夺拉开帷幕,平凡的生活被打破,战争成为常态,青铜器代替陶器成为新的表现形式,动物化的图案被吃人的饕餮代替,展现出另一种力量之美和权力的狰狞形态。

先秦作为理性主义的代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儒道的千年大战自此拉开帷幕。儒家强调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文字作为美的记录和实体表现形式。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为春秋战国抒情、说理,然后是“赋、比、兴”的兴盛,再到唐诗的工整对仗,宋词的意境,元曲的吟唱,明清小说的叙事,文字的繁衍生长总与时代的命运相关,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而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

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一以二者结合胜的则是唐。

人物风流更是层次不穷,“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屈原,为艺术而艺术的曹丕,“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陶潜和阮籍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天纵奇才,诗意横流,不拘一格的李白,对五言、七言规范约束,让人有迹可寻有章可表的杜甫,充满人生幻灭感的苏轼,故有“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华矣。”书中还引用了诗经、楚辞、古诗、宋词、元曲等,从美的角度进行解读,让人更能体味古典之美,然而我们不禁要问,美对于现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近日小学课本插画事件成为热搜热议,引起一波对美的讨论,我们常说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此版课本已荼毒多年,为什么直到今日才发酵?又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美的巡礼在此书此境,它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