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传习录(卷中)


【一六九】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敝,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译文]

信中说:“先生说:‘《易传·系辞》中讲的何思何虑,它是指所思虑的仅是天理,此外别无他虑,并不是说无思无虑。心的本体即天理,还有什么可思虑的?学者的功夫虽千思万虑,也只是要恢复他的本体,并不是靠私意去安排思考一个什么出来。若去安排思考,也就是自私弄智了。’学者的弊病,大多不是空守沉寂,就是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思索。我在辛已到壬午年间(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元年,即1521 - 1522年)犯前一个毛病,最近又犯后一个毛病。但是思索也是良知的运用,它和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有什么区别呢?恐怕我认了贼作子,还迷惑而不自知。”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考怎么少得了呢?空守沉寂与安排思索都属于自私用智,同样丧失了良知。良知是天理昭明灵觉之所在,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是良知的运用。如果是良知运用时的思索,那么思索的就只有天理。良知发挥运用之思,自然明白简单,良知也自然能认识。如果是私意安排之思,自然思绪万千,纷纭繁扰,但良知也自然能分辨。大凡思索的是非邪正,良知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正是因为还没有弄明白致良知的学问,不知道在良知上体察认知罢了。


释疑:

这里讲了学者用功的两种病:一种是沉空守寂,也就是我们说的静坐;一种是安排思索,也就是在思辨上求取。这两种病,一个静、一个动,正好是刻意求取的两种相反的方式,但都动了私意,于是昧了心觉,所以是病。刻意所求,不管是往静上走,还是往动上走,都很难走,因为都走不通,所以两边都是病。

良知是本心之知,是自然之知。但是有了私欲,刻意而为,就只见追求之物,而不见本心,良知就泯灭了。致良知是往自知上求。自己心上的一切“无有不自知者”,这个就是良知。即然良知自知,你就在这上求,在这上用功,不要让自己有一点不知道,这就是不昧本心,就是天理自见,就是致良知。

我们为什么不见本心?就是因为你不往自知上求,老往无知上求,把本心当作一个概念,当作不知之物,当作一个神秘的东西,所以越求越看不见,越求越不明白。


多数人犯的毛病就在错把私欲当作良知,认贼作子,缺乏诚意。致良知之学不能明了,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在良知上体认。

千古一日,昭昭明觉,

良知自足,即观即存,

灵昧自诚,克私去蔽,

无染无滞,了了常明…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在空的状态里容易保持中正,所以空生明,心体上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灰尘污染。于是有些人就澄空,守住寂然不动的状态。但是只注意心了,丢了物那一面,还不是“心物一元”。另外一派就是安排思索,这些人脑子快,思维灵活,用自己的私意去安排。

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这两者都是自私用智,在丧失良知这一点上都一样。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天大的理性在你这里昭明灵觉。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你怕认贼作子?我告诉你,如果你思的是天理,那么就是良知发用,思的是天理,那么良知发用的思就是明白的、简易的。

中庸的功夫就是在良知上体认,良知是本来面目,良知是理性,是天大的理性,这时候你可以和人类共同的好的东西接通,这个时候你的状态是心安的,思虑的状态是简单明了的,你要是私心杂念,得失利害,或是想阴谋诡计,那个时候它是纷扰的。其实你自己的良知就能够判断你是不是邪了,你要是自己在良知上体认,好好地做致良知的功夫,就不会认贼作子。


批注:

①书。南本此下有“又”字。


②《系》言。参看第三十九条,注七。


③用智。参看第一四五条,注十。


④师云……用智矣。指阳明《答周道通书》之语。见第一四五条。


⑤德。欧阳崇一之名。


⑥辛壬。正德十六年辛已至嘉靖元年壬午(一五二一至一五二二)。


⑦认贼作子。参看第一二二条,注七。语本《楞严经》:“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卷一)


⑧思曰睿,睿作圣。语出《书经·洪范篇》第六节。语本《书经·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恩。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yì),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⑨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语见《孟子·告子篇》第六上,第十五章。语本《孟子·告子篇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第十五章)


⑩参见《答南元善》:“盖吾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智,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则又何有于宽裕温柔乎?又何有于发强刚毅乎?又何有于斋庄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乎?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全书》卷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