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上半部分

u=2501501084,3173064656&fm=26&gp=0

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 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 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基本规律。所以治疗疾病时, 必须探求阴阳这个根本。

用自然界的变化来比喻, 阳气上浮,聚集成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聚集为地。阴沉静,阳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萧杀,阴主收敛。阳能生产力量,阴能赋予形体。寒达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热,热达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泻症。浊阴之气上升而不能下降,就会引发胀满症。这是阴阳的常异变化而导致的疾病的逆顺之别。

因此,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第七蒸腾上升成为云,天气凝结下降而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后所成的云转变而来的,云是由天气所蒸发的水汽形成的。人体也是如此,清阳之气出于耳、目、口、鼻等上窍,浊阴之气出于前后阴等下窍;清阳之气向外发泄于腠理,浊阴之气内归于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流于六腑。

以水火划分阴阳,水为阴,火为阳。阳是无形的气,阴是有形的味,食物属阴。食物能充养身体,而形体的生成又必须依靠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产生的,也就是说精可以化生功能。精又由气化所产生,因此形体的充养全部依靠饮食,饮食经过生化而形成精,再经过气化作用充养形体。加入饮食不节制,就会损害形体,功能不正常也会亏耗经气,精可以产生功能,饮食没有节制,功能也会受损害。

味属阴,因此从下窍排除;气属阳,因此从上窍泄出。味浓厚的属纯阴,味清淡的属阴中之阳;气坚厚的属纯阳,气薄弱的属阳中之阴。味浓厚可以泻下,味清淡则课通利;气薄弱能参泻邪气,气坚厚能助阳生热。

阳气亢盛会使元气过度消耗,阳气正常会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强的阳气会损伤元气,而元气却依靠正常的阳气,所以过盛的阳气会消耗元气,正常的阳气能补充元气。气味之中,凡气味辛甘并具有发散作用的属阳,气味酸苦而又通泻作用的属阴。人体内的阴阳使相对平衡的,假如阴气偏胜。那么阳气就会受到损伤而发病;如果阳气偏盛,阴气就会损伤而发病。阳气偏胜就会表现为热性病,阴偏胜就会表现为寒性病。寒到极致,反而会出现热象;热到极致也会出现寒象。

寒邪会损伤形体,热邪会损伤气分。气分受到损伤,会引发疼痛;形体受到损伤,会出现肿胀。因此如果疾病时先疼痛后肿胀,就是气分受到的损伤,而后牵涉形体;先肿胀而后疼痛是形体先受到损伤,而后应象气分。

体内风邪偏胜,会出现痉挛动摇的现象;热邪偏胜,会出现红肿;燥邪偏胜,会出现干枯;寒邪偏胜,会出现浮肿;湿邪偏胜,会出现濡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而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变化。喜怒等情绪变化,会损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暴怒伤人阴气,暴喜伤人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脱离形体。因此,喜怒无节制,或者过寒过热,都会危及生命。

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因此,冬季受到寒邪侵袭,第二年春天就容易得温病;春天受到风邪侵袭,夏季就容易换飧泻病;夏季受到热邪侵袭,秋天容易患疟疾;秋季受到湿邪侵袭,冬天就容易咳嗽。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上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