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又名: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树、护房树,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槐米主产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河北、江苏、贵州等地,近年来宁夏、甘肃等地也已有规模,越南也有大面积的栽种。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如果说广袤的中华大地带来的是丰富而多样的花草虫鱼,那么槐米则在这套复杂的人文体系中不仅融合得恰到好处,还逐步积淀出了富有特色的槐米文化。例如对于山西人来说,槐花饼是童年里充满仪式感的吃食。
关于槐米入药,有一个故事。
“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这是流传在砀山一带的童谣。
槐树为仙树,槐花仙子总是借槐花的袅袅香气走出南天门,洞察人间的凡事。槐树下搭台唱戏,有迎接仙女下凡之说。特别是“三月三”这一天,平时很少露面的大闺女小媳妇也都从娘家婆家里走出来看戏。
有一大户,清早就套车去接闺女,太阳丈高,没见人影,于是又差大领前往看个究竟,大领正猴在树上等着看戏,听到吩咐,急忙赶到姑娘的婆家一瞧,原来是姑娘的鼻子出血了,郎中正在指挥家人熬药诊治,但啥法都试过了,血就是不止。
郎中见大领满头满身沾的都是槐米,心想:槐为“鬼木”,也许此花可以治这邪症,于是吩咐家人在药中加点槐花,可姑娘服后,效果还是不佳。
一家人唧唧喳喳相互埋怨,大领见状,急忙说:“吵,吵,吵吧!吵到黑,就有好戏看了……”郎中一听:“对呀!‘凡血见黑则止’,槐米为何不炒焦再用呢?”于是又重新制剂,姑娘用了果然见效。大领一看:呵,我来得还正是时候,赶快套车走人,说不定还能赶上看戏。
槐米炒焦使用,直到现在还在延用。槐米有降火败毒,治高血压、便秘,防中风的功效。被称之为”凉血要药“。
相关资料:
槐始载于《周礼春秋》,槐米也同槐一样自那个时候就已经同古人们共生息。周朝在朝殿前种植了“三槐九棘”,对应着“三公九卿”代表的文武群臣,开放着槐米的槐树代表着朝廷里位高权重的三位辅佐大臣(司马、司空、司徒),而后也渐渐地衍生出了代表着“官职”的抽象人文意义。
俗话:“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又或者“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
槐米生命力愈发旺盛、开得愈发茂密,这种吉祥的意味也愈发浓厚;另外在现在的农村还有有一种说法: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松柏生长,遇到恶劣条件后便永远失去生命,枯萎而亡。槐树却能够规避环境中的极端因素,自动进入休眠期;一旦等到合适的机会,槐就又焕发了坚韧的生命力。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以及规避风险以退为进的精神。)
槐实可健身却老,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南朝梁人庾肩吾常服槐角,年九七余,目观细字,须发皆黑,今传为扁鹊。明目使发不落法,就是取十月巳日槐子去皮,纳新瓶中,封口,二七日初服一枚,再日服二枚,日加一枚,至十日又从一枚起,周而复始,延年益气力,大良。”《普济方》云:“槐子去皮装入牛胆,阴干,取槐子,每晨服一粒,可延年黑发,齿落更生。
槐花的现代研究
槐花所含的芸香甙、芦丁、维生素A等物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不但有轻度的抗炎和抗病毒作用,能辅助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降低血压的功效,还有具有轻度的祛痰、止咳等多种辅助治疗作用。
槐花能改善毛细血管的功能,防止因毛细血管脆性过大,渗透性过高引起的出血、高血压、糖尿病等,服之可预防出血。
【性味归经】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