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孩子的专注力真的了解么?

我是一君,我想记录我与书店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七天。


这几天遇到好几个书友在反映自己家宝宝的专注力低,而有的小朋友专注力却非常好,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这个和我们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这个能力,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保留保护好孩子这一能力呢?

培养好专注力,可以让孩子在未来走得更远。最强大脑里看过王峰说专注力培养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会对“专注力”如此在意呢?学霸真的有什么“武功秘籍”?这我可能没法全部知道,但有两个细节,令我感触颇深。一是在校期间课堂学习的专注力,从头到尾跟着老师吸收消化知识,基本学校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作业。二是很有规律自制力好。会给自己设定一定的目标。后来当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后,我好像一下子想通了,或许大多数人与学霸的距离便在于“专注力”。

尤其在当下,信息碎片化时代让我们的“专注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表明,现在孩子的专注力比30年前有所下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专注力”作为稀缺品质,将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核心竞争力。

当我们都在焦虑别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很多人却忽略了竞争长跑的持久度。

许多父母可能会认为,专注力就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心无旁骛。这个理解大致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表面认识,就可能会误解专注力。

看过很多专注力的定义,百度释义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人的注意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注意力缺陷,常常是许多学习差学生的共同特点。

我更倾向于这个注释,专注力就是将心意持续集中在一个目标或一件事情上的能力。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把专注力进一步拆解开来。专注力可以拆解成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觉察力(或觉知力),一个是自制力,一个是控制力,一个是驱动力,一个是习惯力。

也就是说,专注力并非一个单一的能力,它是多个能力的组合。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它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我们对它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也出自于此。

觉察力,或者叫觉知力,就是你始终觉察到正在做当前的事情,不是在干别的事。

自制力,就是你的念头走神的时候,你的心意能将它拉回来,或者说你能让心念不走神。

觉察力和自制力的组合,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我们常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说他的觉察力和自制力有一些问题。但这个问题要认真分析,也有可能深层的问题是驱动力的问题,而注意力的问题只是表面问题。

控制力就是你的意识能控制你的身体,眼睛,手脚等来完成当前的事情或活动,也可称为协调能力。

驱动力就是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它可以来自内部,例如由内心的喜爱和兴趣驱动,这通常叫内驱力。也可以来自外部,例如外部的精神或物质奖赏、外部事物的吸引力来驱动,这叫外驱力。

习惯力就是当你做一件事情,久而久之逐渐变成你的习惯之后,你养成的做此事的习惯方式并由此毫不费力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

误区一、把小动作和小习惯当做不专注

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他可能会玩铅笔。或者当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他可能会玩衣角。等他坐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他可能腿脚动来动去。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批评他不专注,注意力不集中。

但实际上,仔细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习惯力的问题。是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习惯上的小动作和一些小的毛病。但并非他注意力不集中。

误区二、乱贴标签,乱批评

当父母看到孩子有问题时,就总是给他贴上各种标签,甚至是乱贴标签。尤其喜欢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而其实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认清楚问题?

例如上面这个小动作和小习惯的问题。本来只是一个小习惯的解决和培养问题,但我们可能给孩子贴上没有专注力的标签,把他数落和批评一通,这样当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当看到孩子好动、不安静的时候,就说孩子没有专注力。好动其实是孩子的天性,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他可能当时是在做游戏,或者做他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完全有可能在专注的做一件事。但大人去按自己的意思,给他贴上不专注的标签。

误区三、 把问题夸大化和绝对化

这也是父母经常犯的一个错误。看到孩子不能专注的看书,就说孩子永远无法专注,缺乏专注力。但孩子真的没有专注的能力吗?如果其是这样,那孩子为什么玩游戏的时候能专注呢?为什么看动画片的时候能安静和专注呢?这说明孩子并非每件事情都不专注。但父母常常夸大到每件事情,把孩子不专注绝对化。实际上这个时候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能专注,而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不专注?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很可能发现是兴趣上的问题,或者说是驱动力上的问题,那这个时候着力要解决的就是驱动力问题,而不是一个片面的专注力问题。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普遍的专注力问题。孩子可能能对某些或某几个目标和事情形成专注,但对另一些事情始终无法进入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问驱动力的问题,你是不是能够正确对它进行引导和启发。如果反复尝试后,仍是无效,我们就不能强逼他。或者你需要有更好的方法。

误区四、 没有认识到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注意力时间上有所不同,而强行要求孩子

心理实验证明,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一岁以下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一岁半的宝宝对有兴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5分钟以上,2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约为7分钟,3岁平均约9为分钟,4岁平均约为12分钟,5岁平均约为14分钟。 从以上的数据看来,小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持续太久。但我们大人经常抱怨说,怎么孩子半小时都坐不住。却忘了孩子的心理年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年龄,对他有过高要求。

误区五、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形成稳定的专注力,养成习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以为可以一蹴而就。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如果中间出现中断,就要重新开始计算。所以一个持续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刻苦训练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可以立刻就形成一个习惯,这是不现实的想法。但另一方面,21天也不算太长。只要我们坚持训练,就可以形成好的习惯。也可以避免我们另外一个误区,以为孩子几天做不好,就认为永远也做不好。

误区六、大人以为可以随便干扰和打断孩子

这其实是大人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而且是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老人。在老人带孩子的家庭非常容易出现。例如到了吃饭的时间,就随意打断孩子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例如孩子正在做游戏的时候,叫他不要做了,赶紧过来吃饭。其实这个时候就干扰到孩子了,久而久之对他专注力的养成会有很大的破坏性的影响。我们其实也犯过这个严重错误,因为让岳父岳母带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经常动不动就干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尤其到了吃饭时间,更是任意打断。所以现在女儿专注力上有些问题,跟这个估计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现在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进行扭转和训练。

因此,我们大人,包括父母和老人,要正确看待这些误区。只有看清这些误区,并走出这些误区,对专注力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认真考察和分析孩子的问题,并以此形成正确的对策,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专注力。

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力是会陪伴他们一生的宝贵品质,这也是唯一真正由我们自己控制而且不可再生的资源。

专注让我们到达不曾到达的深度与高度,也让我们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前行者,专注还能提高一切行为的效率与质量。

比起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专注力的细心维护与努力提高,或许更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因为它真正隐藏着孩子们以后的格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7】孩子的专注力真的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