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精华解读(五)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多数人搞不懂

人生在世,免不了同各类人交往。交往的对象不只是陌生人,跟父母、孩子、爱人、朋友相处也需要正确的方式。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用错误的方式跟其他人交往,要么收效不佳,要么浪费生命,这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本质认识不清,于是,在对各种关系的处理中疲于奔命。

突围方向

从我接触的很多人来看,大部分都不是很明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正核心,包括亲子关系、男女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其他关系等。

也许这些认知大都跟你目前头脑中的认知相悖,不要紧,用逻辑的方法去审视总是正确的,不要受到世俗教育的迷惑。人是功利的,这个无须回避,生活中也到处充满了算计和谎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出事物的内核,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认知清单:

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父母并不总是为子女好。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恋爱和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亲戚关系将渐渐失去存续的基础。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用人情来模糊化社交上的等等价交换,是想占便宜,因为人情按“个”计算,而不是价值。

情商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智商的一部分,它的高低并不以是否懂得做某些特定的事为依据,而是以是否达成预定目标为判断准则。

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少做无用功,不要把消费账户和工作账户搞混。

知恩图报并不正确,既然知了恩就不要图,要马上报,因为恩情会随着时间被打上折扣。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行善有时是作恶

有人觉得相处嘛,很简单,我总是给他人提供关心和帮助总是不会错的,只付出而不求回报,这应该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得罪人的相处模式了吧。有些人内心强大,不那么需要他人的关心,于是你可能很容易就会掉入“过于热情”的陷阱,反而给对方造成困扰。

因为他人可能未必需要你的善意。

有一个认知希望大家扭转过来,我们行善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而非他人。

划出自己的领地

人与人相处,多少都需要一点界限。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该做独行侠,就该冷漠,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与各种关系人的交往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分寸。

尊重他人的界限

如果说划清自己的领地界限是我们在交往时拥有安全感的先决条件,那么

在同陌生人的交往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尊重他人的界限,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彼此并不熟悉,我们小心谨慎,保持着足够大的安全距离,这也是建立一段浅关系总是很容易的原因。

但在熟络了,甚至是交往的频次变得很高了以后呢?我们越走越近,工作、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多,尤其是当我们在人情往来之中,都自以为对对方还有一点恩惠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控制住自己不踩过界呢?很难。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父母总是为子女好?

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但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弄明白不同人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

子女作为受惠的一方,因为性命得以保全,自然容易将这种天性视为莫大的恩惠。因此,从古至今,在智慧未开化的时候,我们一直将其视为高层次的“爱”。

不过在子女有了独立能力以后,很多父母还是会继续尽心尽力地抚养,显然就不能用天性来解释了,而是根据社会现实分为很多种原因。

亲子“天性”并不天然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很复杂,虽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父母的那些看似真心实意为孩子好的行为,其内核很多都并不纯粹。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常常是单向的,父母千方百计讨好孩子,孩子却并没有同父母产生互动,所以仅仅是父母把自己的心血加在孩子身上。那么父母自然对孩子有感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心血有感情。

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的教育却常常把这种自私扯成无私,实在是荒谬之极。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

恋爱如何保鲜

提及恋爱,大家都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就是我们大约能判断哪些状况叫恋爱,却很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用法律上的分法,将结婚证作为分界线,那么得到结婚证之前的类婚姻状态,叫恋爱。

然而有句话叫,爱情始于心仪,殁于相知,当相处时间不断变长,双方的经历不断趋同,可探索的区域必定大为减少。任一个人再学富五车、巧舌如簧,也无法天天在大眼瞪小眼的下班时间里给另一个人人的大脑持续提供新鲜素材。于是,心理吸引力也是一样,在可探索区域的存量被“掏完”之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

婚姻,是一份有约束力的契约,这种约束力体现在它将两个人的很多东西绑在了一起。只要在契约上按下手印,违反的一方就要遭受损失。于是,当你明明不想跟对方搭伙过日子的时候,在衡量这个损失和那个损失哪个比较大以后,没准也就忍了。离婚的阈值提升了,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既然婚姻是一次忠于利益的合作,那么如何将这次合作尽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呢?

这场你追我赶的自我提升之旅,与婚姻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就算有一方稍稍跟不上,至少合作的态度摆在这这里,而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这场关于婚姻的合作便可以相对稳固地持续下去。

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亲戚和亲密的关系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一些关系可以无须利益牵制,只需亮出关系本身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亲戚关系。

然而,时代总是在进步,世界永远是向着更高效、更易连接、更细分工的方向发展的。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亲戚这个概念一定会进入博物馆。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它求存了。

不见走亲,只剩访友

亲戚的概念要淡去也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还分地方。有这么一个现象,越是在大城市,走亲频率越低。而离城市越远,则走亲频率相对越高。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言,城市多冷漠,少了些许人情味儿呢?

注意,将“走亲”并入“访友”并非只是某一个群体的做法,而是未来的主流。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朝着这个方向走。


社交的必要性

虽然不知道“会做人”有什么用,但我想至少多个说得上话的人总比多个对头好。况且大家都这么干,那总归是有用的吧。之后,由于经历和思考的不断丰富,开始弄明白了社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到现在几乎没有了社交。

社交的内核

在长期的社交博弈中,“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利益受损的关系就会比较脆弱,容易友尽。如今,人们都学会了只跟资源相近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话,无论是利益相交,还是人情相交,都相对安全。

所以,当我们看不清社交关系的内核时,就容易事倍功半,导致瞎忙活。看上去天天在外面应酬,却没有多少产出。

找准自己的社交定位

很多人只知道“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他们的社交是盲目的。之所以是盲目的,是因为他们大都分不清成本和收益的关系,喜欢为了社交而社交,只因这样看上去比较符合社会的主流认知——至少我也像个“老油条”,看上去没那么傻,或者这样不会被人说成情商低下。

当你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社交定位,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犹豫都有了决策依据,这会大大提升你的时间使用效率。

所以请不要再瞎忙活了,社交并没有错,前提得有效。

可以选的话,先付出

大部分的有效社交,都是对等社交,这并没有问题。但在对等社交中,还是存在一个先后的问题。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哪怕是恋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要想不吃亏,就要做被动的一方。

坚持不主动付出的人,也许他在单次博弈中从不吃亏,但由于跟他博弈的人数量并没有那么多,因此收益的总量也就并不大。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了,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知恩图报?知恩就得马上报

知恩图报有问题

前面一节我们详细分析了关于社交的内涵,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再同之前的势利与人缘的概念结合起来,大概很多人都明白了,在社交中要保持长久的独立性,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状态。

不过我们通常说的这个词可能并不是那么准确,如果要按它的准确意思来说,做法又不太恰当。

知恩图报,这四个字很好理解,你既然知晓他人对你的恩情,就该谋划未来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对方回报。图,谋划、筹划的意思,比如“以图东山再起”。

很多人会说,这也没错啊?且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自认为知恩图报的人,其实大多数的恩都没有报上,但他们自己也许并不这样认为。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着极其良好的道德优越感,言必称自己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但在其他人眼里,却全然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因为“图”与“报”之间有时间差。我创造过一个新的名词,叫“恩情折扣”。

顾名思义,恩情折扣指的是任何恩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打上折扣,且时间越长,折扣率越高。

价值要即时回馈

“天下十谎”之一的“下次请你吃饭”,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

当别人给予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说:“下次请你吃饭!”以便让自己、让他人认为我们不是个不记恩的人。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有在下次又有事情找他的时候,才会请他吃饭。这顿饭还不是我们自愿的,只是怕人家这次不帮忙了才不得不请。

没意识到恩情折扣,没及时还上,就会造成认知不一致的状况,一方认为对方寡恩薄义,另一方认为对方小题大做。

这个世上很少有人懂得价值的即时交换的重要性。价值的即时交换就是,你为我做了什么,那我又能即时提供些什么。这样看上去是不是很功利?很功利就对了。

延迟回报,对于先付出恩情的一方很有可能是不公平的。如果你真的想更好地跟他人建立起长久的对等合作关系,无论对谁,养成“知恩即时报”的好习惯都会让你受益。

总共七章,未完待续(五),第七章拆解知识背后的知识,月末开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突围》精华解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