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期间,看电影的质量决定生活质量!

受制于春节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基本都只能够待在家里,出门的自由算是被剥夺了。特别是身在武汉地区的人,由于疫情非常严重,显然被限制得更严格,不仅出行的交通都被管制了,连串门的冲动都被病毒阻隔了。那些实在是“耐不住寂寞”的人,即使是偷偷摸摸的跑出去的机会也很渺小,因为现在人人都有可能携带病毒,没有人愿意承受被感染的风险吧!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更聪明的方式,就是呆在家里更合时宜罢。

长时间呆在家里,如果什么都不做,显然就太无聊了。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化被动的力量为主动,主动给自己找一点乐趣呢?

看电影就是一种既能够打发时间、又能够提升自己的方式。不过这里先要讲一下如何休息,毕竟休息好了才更多精力欣赏好电影,以及生活吧!

如果说BBC这项调查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指导性,那么回顾过去几年的时间,自己是一个擅长休息的人。在这些调查里面,排在前三位的休息方式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原文链接: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37444982

正好我平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这三项,所以我是一个很会休息的人。会休息并不代表我很懒,休息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我总是在主动的休息的同时,积蓄更多的精力,把这些精力投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主动休息的目的,是主动积攒精力。这么做的好处可想而知,我不仅健身,而且还“健脑”(锻炼元认知能力),跟身边的人对比,成长的速度也会更快。当然,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感觉我比身边的人成长更快,那样很容易就陷于幸存者偏差!能够把自己日常要做的事情,变成每天的习惯,是我强化这些要做事情的方法,刻意练习是一种手段,掌握这些学习的技能,最终运用到生活中,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这才是目的吧!

如果仅仅是会休息,而忽视了成长,把主动休息积攒出来的经历,全部投入到娱乐活动当中,对于一个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灾难吧!在这里要时刻警惕自己是不是“假勤奋”,忘记了成长!每天写日记,经常反思过去做过的事情,是我避免“假勤奋”的手段。

就拿昨天自己看了三部电影来说,差不多花了我6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看电影了,前面两部电影,是伍迪艾伦导演评价非常高的片子,一部是《午夜巴黎》,另外一部是《安妮霍尔》。这两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大脑不断地在思考,对于剧情的思考贯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甚至从一开始看影评开始,到电影看完之后,还在思考导演在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是不是还有我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在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写影评来复盘自己思考的过程,已经收获的感悟。

另外,在晚上看了一部娱乐片《奇幻森林》,虽然画面非常炫丽动人,而故事情节就如同动画一样,看完之后只剩下空虚的震撼,一点点值得思考的地方都没有,在我的价值观里面,看这样的娱乐片就如同打游戏一样,虽然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只不过是比较被动而已。

前面两部片子是主动集中注意力,后面一部片子是被动集中注意力,两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最关键一点就是能不能够引发思考!就如同阅读和打游戏的区别,虽然都能够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但是阅读是很容易引发我们的思考,而打游戏却很难引发思考。所以,虽然很多事情都能够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但是不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事情,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放到看电影上面来,选择阅片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电影的质量决定了我们思考的质量,选择低质量的电影,就是在主动浪费自己的注意力,而选择高质量的电影,就是主动调用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能够引发思考的情节上面,我们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那么,说到了这一步,如何区分电影的质量呢?这一点就非常关键,总结起来:

1.参考豆瓣电影该片的评分;

2.参考该片获奖的数量;

3.参考该片获奖的质量;

4.参考该片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影、配乐的阵容;

5.参考改变上映到现在的热度。

以上的判断标准,核心的关键因素,就是看这部电影,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不过,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视频网站上面的评分不值得参考,我想平台方为了吸引自己的会员观看上面的电影,往往电影的评分显得非常诡异,反正我经常被上面的烂片评分吓到了。对比一下,豆瓣电影上面的偏分,还算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

如果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看书的质量。那么衡量一个人阅片水平,完全取决于选择电影的质量,一点都不为过!

用一条大河来比喻人生,我们人生的质量,考量的因素就取决于这条河流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其中,我们看过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这些电影就决定了我们长河中,这段经历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人生的质量就如同阅片的质量,不也正是来源于此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隔离期间,看电影的质量决定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