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曹寅写过一首《荷花》诗: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意境非常的美。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也写荷花的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哪些散文?
《春》《背影》《匆匆》等。然而,对于朱自清,大家已经了解多少了呢?
朱自清介绍:(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晚年成为坚定的民主革命主义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宁愿饿死,拒领美国“救济”面粉,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可贵气节和高尚情操。《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我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出版有《朱自清全集》.
1949年,他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家 小径 荷塘 家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3):通往荷塘的路上 荷塘周围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
三、(4、5、6)荷塘月色 (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四(7-10):联想述志(结尾) 江南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 文眼就是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语句。
2.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A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B.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C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赏析第二部分
1.去荷塘的小路有什么特点?
小路特点:曲折、幽僻、寂寞、蓊蓊郁郁、阴森森。
幽深僻静
2.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ide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三、赏析第三部分
1.欣赏朗读
2.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流水)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小结:作者分别从荷叶、荷花、荷香、流水这四个方面描绘了荷的神韵,读着作者生动传神的描摹,我们似乎闻到了荷香缕缕,看到了朵朵荷花在月色映照下轻舞飞扬、婀娜多姿、美妙无比……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为什么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妙想呢?(转而分析文段的艺术表现手法)
荷叶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吹拂,荷叶轻摇——舞女翩翩起舞
(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荷叶姿态婀娜,在风中飘舞的动态美,两者相似)
一粒粒的明珠(晶莹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忽明忽暗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不染纤尘)
袅娜地开着的→“袅娜”一词原指女子姿态优美,写出荷的仪态万千荷花朵朵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写女子神情,把荷花含苞欲放比做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胜娇羞情状,赋予荷花以生命力,惹人怜爱
荷香缕缕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向听觉转移,把极为个体化的私人体验转化为可感可听的歌声,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描摹荷香的清淡缥缈、若有若无,新颖且恰当
淙淙流水 脉脉 写出了流水含情、静默无声
可见,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了荷以生命力,富有动感,不仅写出了荷的神韵,作者对荷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回想一下,我们平常所见的荷花是否也如此仪态万千、令人浮想联翩呢?(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从中可见,这些诗句所描写的荷花色泽鲜明、艳丽,却缺少了几分神韵和美感,那么,是什么赋予了荷塘中的荷花如此神韵呢?
明确:本文段无一处写到塘上的月色,但荷塘缥缈如仙境,非月色下不得而见,可见,这一切,都是因了月色的辉映才显得韵味深长。这是一幅飘渺朦胧的“月下荷塘”图。
3、月下荷塘韵味悠长,令人遐思无限,那么,是何等月色造就了如此仙境般的荷塘呢?
提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画好更难,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描摹的呢?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4.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5.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
6.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联想?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光与影融为一体,如名曲中的高音、低音浑然天成,旋律和谐。此时,光与影、荷塘与月色、心境与物景都融为一体,月色美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7.联系四五两段解题
第四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美景,简言之,即荷塘。第五段写荷塘上的静美月色,简言之,即月色。因此,本文的题目——“荷塘月色”,是个并列短语,而非偏正短语。
8月色如水,荷塘的神韵,唯有在这样的月色下才更能体现出来,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月色辉映下,荷塘才成其为一幅优美而令人陶醉的画卷。诗情画意般的画面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得有相宜的周围景物与之相映衬,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第三幅画面——荷塘四周。
分析第六段
杨柳:树姿: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远山 树上:蝉声 树缝 :灯光 树下 :水里的蛙声
总结:在写景这一层面上,作者以独步小径时的所见所闻始,以蝉鸣蛙叫惊醒赏荷人戛然收尾,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荷塘景致,层次井然有序,读着作者富有动感的文字,读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朱自清不愧是一个卓越而优秀的丹青妙手。这也正印证了别人对《荷塘月色》一文的高度评价: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这归结于他高超的语言功力。语言上讲究炼字,善用叠词。
课外拓展:叠字的运用
请你找出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叠字?
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
运用这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好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课外拓展:剖析意境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白色的莲花经常被其它姿色艳丽的花所欺。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王母的仙境瑶池之中。 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又有谁人察觉?在天欲破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白莲正在悄然凋零。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但通篇都未直接描绘白莲。
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品行高洁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最终被无情埋没。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只好孤芳自赏的心理。
虽未直接描写白莲,却极简练地写出了白莲的神韵与高洁的品格。不即不离,若即若离,此乃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节。
2、描写一段景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