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如今的社会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盛行,很多孩子成了考试工具,孩子大都按照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去读书学习,没有自己的爱好,创造力受到很大的遏制,获得诺诺贝尔奖项的人不多。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应试教育容易对孩子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典型的就是测试焦虑和创造能力下降,不会考试的孩子很容易由此怀疑自己的其他能力,对应试之外的优点缺乏信心。一些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也难以被识别出来,甚至还有可能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而最终,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击,他们可能真的变成了问题学生。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依曾经提出“大创造力和小创造力”的概念。

大创造力指的是那些影响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创新。比如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梵高,贝多芬,这样的名人所做出来的贡献。

生活中还需要小创造力,当我们遇到一些新的任务,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来应对这些艰难的挑战。

一般而言,有创造力的人更容易完成这样的任务,作出别人做不出来的成就,更容易出人头地。

创造力是一种能够产生兼具新颖性和适宜性两大特征的产品的能力。

新颖性指的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很稀罕——它与其他人想到或者是做出的东西很不同,具有原创性以及不可预知性,可以引发观众的惊喜。当然,新颖性有程度的不同。有些产品与之前的产品有着略微的差别,而有的则可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领先于先前的产品。

适宜性是指具备一定的功能,即它必须有用,能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把新颖性和适宜性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1、学习创造力的第一力:敏感力

2、学习创造力的第二力:流畅力

3、学习创造力的第三力:变通力

4、学习创造力的第四力:精进力

5、 学习创造力的第五力:想象力

其中的敏感力对我们触动较大:

敏感力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体察入微的的洞察力。比如说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抓住重点,看清缺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如何培养敏感力呢?

首先需要超越习惯,有意识地打破常规。如果你总是开自家车带孩子去学校读书,那么下次尝试让孩子自己乘坐公交车去学校上课或者走路去上学。作出改变之后,注意询问孩子有什么感受,用不同的方式去上学是否有不同的发现,跟孩子讨论细节,交换彼此的想法。在父母的鼓励帮助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其次,鼓励孩子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告诉孩子,凡事都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留意,聆听和接触,不要只看表面,还要深入探索究竟。將所观察到的记录下來,然后彼此提出自己的发现來讨论,让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再次,尽量拒绝成见,重新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对于具有创造性的人来说,很少事物是固定不变,或者理所当然的。他们在创造性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质疑传统假设,不断地寻找和思考问题,而不是对习以为常的事物、约定俗成的规则熟视无睹。

最后,鼓励孩子养成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习惯。

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阅读、参加讲座、参观名胜古迹等景点,结识新朋友,所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富有创造性的人正是那些求知欲旺盛的人——他们永远希望学习更多。

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就要注意呵护每个孩子天性中对事物感到好奇,喜欢问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年纪小,家长还是应该多一点耐心,问问孩子对哪些细节感到好奇,用心解答孩子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家长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工具,教孩子怎么通过图书、网络主动检索,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当你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小问题,这种正面反馈及榜样的力量,也会给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

你感觉有受益吗?可以好好听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的课程,它能颠覆你原来的认知,可以启发你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爱上创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扼杀孩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