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马谡依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无可厚非……
且参《三国志·郭淮传》载:‘太和二年(228),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郭淮攻详营,皆破之。’又《赵云传》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
即高详、赵云等在此战中皆有失利,然诸葛却是独斩马谡……
纵观史籍,马谡之死凡有三种不同载述:
《三国志·马谡传》载曰,「马谡下狱物故」,即死在狱中;《三国志·诸葛亮传》则曰,「斩谡以谢众人」,即斩首示众。而《三国志·向朗传》却曰,「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严格而言,三者之间并无本质矛盾。毕竟除却叛投吴魏,马谡即使逃亡,被擒获亦是时间问题……
而向朗襄阳宜城人,与马谡同属荆州势力。《三国志·廖立传》载,‘向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建兴五年(227),随亮汉中,负责统筹一切行政、后勤事务。
换言之,向朗即有动机、亦有能力。
故街亭兵败后,应是向朗于后方率先听闻朝中相关消息,而令马谡暂避风头。
然则,倘若街亭战败,责任皆在马谡,逃避又有何用。
故以此推之,马谡逃亡之举,恰恰说明欲致其死地者,另有其人。而且背后牵扯到极其复杂的利益关系。逃亡的本质,实则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政治博弈的结果。
客观而言,以诸葛亮丞相之尊,完全可以强行压下此事。
参《襄阳记》曰:‘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蒋琬以成得臣比作马谡,可见马谡绝非纸上谈兵之辈。
且通过蒋琬之求情,说明马谡并非非死不可,诸葛亮至少可保马谡性命。
诸葛亮以「杨干乱行」,证明「明法」之重要性。
但是「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却是斩杀马谡之本质,即北伐中原。如今北伐之业方始,倘若无法严明军纪,又谈何收复中原。故斩杀马谡,即如同当年曹操「割发代首」。
让蜀汉内部所有反对北伐之人,看到诸葛北伐之决心……
纵读相关历史文献,诸葛亮每次出征,皆在强调继先帝之遗愿,以讨贼兴复。
只因世家豪族多被利益所驱,譬如当年曹操南征东吴,江东世家无不规劝孙权降曹。而蜀汉的世家亦是如此,如今三分格局已立,正是安享太平之世。退一步而言,即使将来蜀汉被灭,亦与世家无关。
且川蜀虽是一州之地,却是派系林立。
荆州系、东州系、益州系之间争权夺利。故世家豪族并不热衷北伐之事,诸葛亮亦不得不以先帝之名义行事。综上所述,北伐的首次失败,必然引起朝中反对势力之全力反扑……
诸葛亮如不做到军法严明,虽地位无虞,然欲再行北伐之事,必是难如登天。
故马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所谓「鲧殛禹兴之义」,即「父债子偿」,为北伐大业献身,马谡虽死而无怨也。
平心而论,诸葛亮在《街亭自贬疏》中提及「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并不足以为信。
街亭之战,所有参战人员皆有贬罚,张休、李盛被斩,黄袭被夺兵权。即使诸葛亦不得不「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而王平作为街亭之战的决策者之一,亦是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但却是此战中,唯一获得厚赏之将。《王平传》载,‘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封赏不可谓不重,却与其此战之功绩并不相配。
以此推之,诸葛亮厚赏王平,其意尚在功绩之外。
且《王平传》又载,「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王平完全可以趁收编蜀军残部之机,将责任推向马谡。毕竟普通兵将并不清楚顶层战略,到时众口一词。
马谡终究是主将,需要对街亭之败负有主要责任。
并且王平又恰恰是「无当飞军」第一任司令官。
「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所组建的一支劲旅。故而对于王平,诸葛亮亦不得不有所妥协。因诸葛北伐,尚需王平辅佐。并透过王平安抚住益州本土势力,特别是军方势力。
习凿齿曰:「夫晋人视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令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即习凿齿赞同蒋琬之言。
再举荀林父、成得臣为例,反对诸葛斩杀马谡之举。
并指出将律法高于人才的做法,方才是北伐失败之根源。但习凿齿所言过于绝对。在未有任何附加条件下,或许成立。
然马谡事件过于复杂,尚需具体分析。参《襄阳记》载曰,马谡死后,‘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可见,马谡应在蜀中素有威望,且属荆州嫡系。
又《三国志·马良传》注曰:「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而马谡又是马良亲弟,故可谓诸葛亮之嫡系、亲信。故如不是被逼无奈,诸葛又岂愿自断一臂。《马谡传》、《襄阳记》中均有提及诸葛尝为马谡之死而流涕。
事实上,马谡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皆不是问题,关键是马谡败了……
对于政客而言,有些事过程并不重要。马谡之败,给予了诸葛亮之政敌一次绝地反扑的机会,以达成自身之利益。诸葛亮不得不在「马谡」与「北伐」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故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挽救蜀汉,不得不放弃马谡。
亦可以说,马谡是为北伐大业而献身。马谡之死,与其说是死于街亭之败,不如说是死于政治之倾折与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