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咨询(笔记三):0~18岁养育。序篇,你一定要了解的适龄行为

1. 目录

这套课程:少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是一个两天的课程。

  • 第一天讲较轻的问题。上午讲幼儿(0~11岁),下午讲青少年(12岁+),以青春期唯一分界线。
  • 第二天讲较重的问题,也就是属于心理疾病了。

我上完第一天的课。整理完笔记,一共两万多字。刚整理完0~11岁的文字版,会分几篇分享。

  • 序:你一定要知道的概念(本篇)
  • 0到11岁的养育重点
  • 和善而坚定,如何做到?
  • 小学低年级孩子犯错怎么办?
  • 0~11岁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这篇是序篇:重要的概念。

2. 你一定要了解的适龄行为

第一个要区别的重要概念,就是适龄行为、不当行为、和异常行为。

这个区分,真的,很重要!!

因为很多家长,把适龄行为当成了不当或者异常行为,采取了不恰当的应对方法,最后,把原来好好的孩子搞出心理问题来了。

适龄行为:就是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特点的行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正常行为。是正常的!

比方说,两岁的孩子不停地扔勺子,你给他捡起来,他又扔掉;你再捡、他再扔......这样的行为,就是两岁孩子的适龄行为。

了解了这点,你就不会生气,你就不会说:哎呀,我家孩子为什么老爱扔东西。

对待这样的行为,处理方法是:

  1. 如果你有时间,就顺从孩子的行为,就让他多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他的“扔”和物体落地的因果关系、原来勺子落地是会发出声音的,等等。

  2. 如果你没有时间,那就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

很多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把这些行为解读为:孩子很调皮、很倔强。都和你讲了100遍,不要扔勺子,为什么你还扔!?

家长觉得很烦恼、很生气,开始强行阻止孩子的行为。

家长这样做的结果,是真的会教育出一个倔强的孩子。

  • 一方面,孩子的内心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不被理解、被打断。(家长的认知真的很重要呀!)
  • 另一方面,家长期望孩子调皮和倔强,这种期望会投射给孩子,最终变成自证预言。

所以,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问题。实际上是家长不理解孩子,

孩子本身没有问题,是家长应该补补课了。

家长不理解,就会压抑孩子的正常需要,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3. 小学生作业拖拉不是病

你可能会觉得,我才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我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我可有耐心啦。

那接下去,我们来说一说,另一个常见的孩子“问题”,看看你有没有中枪?

家长普遍抱怨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小朋友做作业太拖拉,你有没有呢?

其实,这也是因为家长太!着!急!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平均集中15分钟,如果他可以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只有两种情况。

  1. 家里的氛围特别好。家长没事儿,就是在那里看书。孩子是这样被熏陶长大的。
  2. 妈妈特!别!狠!孩子不敢动。一动就挨打。

如果不符合上述两条,那就不要抱怨孩子拖拉的。因为,这也是:适龄行为。

4. 孩子为什么“说谎”?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分不清楚想象和现实。这样会被家长误以为孩子有幻觉、幻想,或者说谎。

一位妈妈怀疑自己的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大帽子扣的),因为孩子一直说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还一本正经地相信。

比方说孩子会说,学校里组乐队,让他也参加,放学需要留下来训练。妈妈觉得挺高兴。可是第二天,和老师确认,并没有这回事。妈妈回去问孩子。孩子坚持说:有的呀,是真的。

再比方说,孩子回家幸灾乐祸地告诉妈妈,我们班的XXX被老师批啦,上课罚站。妈妈后来发现孩子又是在胡说,可是孩子坚持说这是真的。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好几次。妈妈开始担心孩子产生幻觉和妄想。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其实儿童患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很低的。

精神分裂症的高发年龄是17岁以上,女性是17岁到37岁,男性是17岁到27岁。

另外,精神分裂症儿童的情感体验,是不开心的。大多是痛苦的体验,而不是兴高采烈地说发生了一件什么好事。

只有一种意外,即患者是夸大妄想。比方说,他说:我就是人民的领导者,我是来拯救地球的。

上面的案例中,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而构想出来的场景。这不!是!病!

这种情况常见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小朋友。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刚入学,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他的焦虑和失落,就想象出一些事情来自我安慰。同时他不能区别想象和现实,就把想想当成现实,告诉给妈妈听。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必太过担心,只需要理解,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表现。

5.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

另外一位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她的儿子大四毕业,读了一本书,做了一次读书分享,还受到了表扬。可是,孩子就开始担心人类的未来。他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就呆在家里担忧。

这个孩子,就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了。

首先,符合精神分裂症高发期的年龄段。症状表现:担忧人类未来,这属于夸大妄想。因为他觉得自己要为人类的未来而负责。

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强迫症,属于穷思竭虑型的强迫症(一般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孩子的年龄处于精分和高发期和强迫症高发期。根据症状描述,孩子是精分的可能性更高。建议去专科医院进行诊断。

我问老师:精神分裂症的的病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防止孩子得精分呢?好不容易养到大四毕业,得了精分,家长得多郁闷啊。

老师说,精分一般是有家族遗传史的,也有可能是被环境因素激发的。

6. 家长如何区分孩子的幻想和现实?

一位同学问了红黄蓝幼儿园的案例。红黄蓝幼儿园的案发,是因为幼儿回家以后,表演自己在幼儿园受虐待的场景,引起家长重视,进一步调查,导致案情曝光。

如果说,幼儿分不清幻想和现实,那么,最初我们如何判断幼儿表演的是事实呢?可能是他们的想象呢?

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孩子的幻想一般都是好事。

因为孩子的幻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愿望都是美好的。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一年级男孩,想的是参加学校乐队,他幻想同学被老师批评,也是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他没有幻想自己被老师批评。

孩子不会去幻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找倒霉的事情,让自己闹心。因为人都有自我保护功能。

所以,如果有幼儿和低年级的孩子,向家长诉说一些不好的事情,家长要引起重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孩子的幻想。

7. 应激(创伤)处理

一位同学问,七岁的小朋友目睹死亡,近期处于应急状态,时不时会和妈妈聊起死亡。应该怎么处理?

老师的建议。

  1. 首先,从态度上来讲,家长不要回避讨论这些话题。
  2. 其次,谈话的原则:能多客观,就多客观。但是不要去深入。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听不懂很多深奥的道理。讲得太深,反而会带给他更多的困惑。

关于应急处理、或者叫危机处理,具体的操作方式。

  • 前几天主要以陪伴为主,让孩子有安全感。
  • 如果孩子提到创伤的情景,要和孩子共情。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害怕,妈妈也一样害怕,妈妈也觉得很难接受。可以把这些情绪的词汇表达出来,比如“害怕”、“惊恐”、“伤心”、“难受”,等等。说出来就已经是一种治愈了。
  • 需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灾难,永远是会过去的。

要注意,大人本身要坚强,不能太脆弱。当然如果有害怕情绪,也可以表达,不用太压抑。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的创伤应激反应,就要找专业咨询师,光靠家长的陪伴就不够了。

  • 白天脑海中反复出现灾难的场景。
  • 孩子明显焦虑,抑郁。影响到学习和人际交往。
8. 生活中处处是课堂

老师建议家长平时少讲些大道理、什么意义、社会责任这些太抽象的名词,要用具体的场景和孩子讨论。这样孩子才可以理解。

老师还分享了她的做法。

比如,她和上小学的儿子讨论世外的事件。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不全是美好的,也有阴暗面。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平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凑热闹、要知道保护自己。碰到危险的环境要赶快跑。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打110。

也可以进一步,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在分析的同时,就是家长在向孩子传递价值观。

比如,讨论这个凶手,他觉得社会不公平,而去伤害无辜的小朋友,这样做对吗?

儿子说:社会不公平,但是也不可以去伤害无辜的人。

老师提醒,可以和孩子讨论事件,但是不要给孩子去看血淋淋的照片和视频,因为那个画面对孩子刺激太大。其实这些照片的流传对于受害人来说也是一种二次伤害。

总结:洗脑要趁早!给小朋友灌输理念、想法,要在青春期以前。

家长的一言一行、每次谈话,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建立孩子的三观。

9. 教育是艺术

所以总结来说,家长要学会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行为。

很多家长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不能理解孩子的适龄行为,反而要求孩子要约束自己。

大家都看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写得很好。但是看完以后,你还是学不会。因为教育是艺术、不是菜谱。因为妈妈不一样、孩子也不一样。书中列举了很多场景、和妈妈采取的措施。场景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孩子,要调整好心态。

当你正确理解了孩子,那么你所做出的行为也就会不一样。你的孩子,也会不一样。

下一篇,讲0到11岁孩子的发展重点,和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

其他育儿、心理、正面管教相关文章。

  • 少儿咨询师(笔记二):教养风格决定孩子未来(万字干货笔记)
  • 少儿咨询师(笔记一):少儿心理发展评估(一)
  • 疗愈,从看见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儿咨询(笔记三):0~18岁养育。序篇,你一定要了解的适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