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模像样的“小先生”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有一篇课文叫《小蜗牛》,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话,通过小蜗牛三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和蜗牛爬得慢的特点。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可自然引发学生的思考、感受,进而引导学生表达。课文中叙述了一年四季的典型事物,同时,将小树的变化穿插其中,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合作学习策略我选用“小先生法”。

图片发自App

      因为这是第八单元的课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语文知识,再加上生活常识,我觉得完成这个表格问题不大。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我特意关注了几个同学,基本上能把夏天、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事物画出来,小树的变化也难不倒学生。唯一有难度的是春天的事物,不是很明显,而且感觉和后一栏有点重复,有些学生不敢确定。了解了学情后,我觉得用“小先生法”最合适不过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发现比上次有进步。首先,“小先生”很会组织,会使用我给出的“套路”开场:大家好!我叫ⅹⅹ,今天由我担任小先生。小先生发言完毕后询问同伴:请问哪位同学还有补充?第二,学生的倾听技能也明显提高,小组的同学都看着书,“小先生”说到哪儿,小伙伴跟到哪儿,很少有开小差的孩子。第三,噪音分贝大大降低,学生四人为一组,有的坐着小声交流,有的站起来,小脑袋凑在一起,看着特别可爱。在检测环节,我指名两组同学上台汇报,“小先生”落落大方,表达清晰有条理。但是我发现了两个小组共同出现的问题:即使“小先生”的汇报是错误的,在询问小组成员是否有补充的时候,其它三个伙伴都摇头说没有。这时候,我出面询问全班同学有没有补充,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表格。我看到了,两个小组担任“小先生”的同学因为受到表扬而兴奋不已,而其他六位同学,则没有明显的愉快情绪。

      课后我在反思,其他孩子不会或者不敢补充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认为“小先生”和老师一样,说的话都是对的,所以即使自己有不一样的观点也不敢质疑和补充。二是同学们初次尝试“小先生”法,云里雾里,还没学会“章法”,自然不知怎样说,其中不排除个别孩子“搭便车”的情况。但整体来说,初次使用“小先生法”,我非常满意,同学们表现得像模像样的,倾听和赞美的技能越来越好,课堂合作的氛围浓厚,有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还特别会评价,先说优点再指出不足。

      “小先生法”操作要领简单,特别适合小学语文课堂,只要教师设置好问题情境,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西夏合作研究室  康燕)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模像样的“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