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亦名文—《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赏析

今天赏析一篇苏轼先生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不知道有多少遍,每读一遍便有新的感受。

苏轼像

陆贽是唐代有名的宰相,苏轼称赞他“才本王佐,学为帝师”,他在德宗时期的乱世中凭借着才能,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后人多有赞誉。

札子是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通常是上行的公文。

文章的背景是是苏轼在元祐八年(1093年)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时与同僚吕希哲、吴安礼、吕祖禹等人联名写给皇帝的文章。当时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刚上台,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面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的道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写作知识:

第一点:写作要注意文体和语气的配合。这篇公文是劝谏皇帝改正错误,但是写的情真意切,让人感觉到臣子的拳拳之心。

文章开头先贬低自己并且突出皇帝的高明之处,“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而后第三段还给皇帝以台阶,“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这些地方也可以借鉴在职场上,如何向领导提出建议,毕竟人都是一个喜欢被人夸奖的动物,如果你提的建议言之有物,同时还能温柔得体,自然更容易让领导高看一眼。

其次,注意文章的前后连接。作为一个文章高手,苏轼这篇文章开头貌似平淡无奇,但是“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这句话暗藏文心,药即是陆贽的奏议,而后面评价陆贽则用“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让人感觉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再次,读古代的文章,如同前辈所说:“一定要多读出来,去体会汉字的音韵之美。”比如说这句:“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反复用排比句式,让文字铿锵有力,并且让人感受到文字中流露出的痛惜之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反应。

最后,清代的评论家沈德潜说这篇文章是苏轼模仿陆贽的文章写成的,在文章末尾,附录了这篇札子和陆贽的文章选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沈说的依据。

如果真如沈所说,那么苏轼的写作才华真的令人敬佩,即使模仿一个人的风格,依然可以为我所用,并且写成名文来。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陆贽文章《奉天改元大赦制》选段:

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已,遂用兴戎。徵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斋居送,众庶劳止。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死流离,怨气凝结,力役不息,田莱多荒。

你可能感兴趣的:(模仿亦名文—《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