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关于中国医疗的十句大实话

从 2015 年起,冯唐每年年末会写下关于中国医疗的十句大实话。这个惯例延续至今,已经是第五年。新一轮医改自 2009 年启动至今,也已经整整十年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冯唐对 2019 年的中国医疗的洞见,作为医疗行业的参与者还是非常的期待,我现在整理了一下原文排版,分享给大家:

2019 年关于中国医疗的十句大实话

作者:冯唐


有质量、有服务的医疗在中国依然稀缺


据不完全统计,2009 年以来的十年,仅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已经多达 50 多个。纸面上看起来,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性门槛大幅度降低,但实际上

一方面,有宏观的政策,没可执行的方案,缺少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具体操作指引;

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的观念、立场、思维方式,和社会资本办医需要的市场化导向之间相距甚远,实际的门槛变得更高了


在根本理念上,各种医疗相关群体(患者、医护人员、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医疗保险企业、医疗监管部门等等)之间分裂严重:医院到底应不应该挣钱?医护人员到底应不应该永远追求做圣人、永远争取感动中国?医疗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


医疗投资热 「退烧」,买医院的人少了,卖医院的人多了,经营不善的医院标的价格在近十年内第一次出现松动。经过多年摸索之后,投资者终于意识到:医疗服务尽管现金流稳定、业务增长性好、业务抗经济周期能力强,但是投资期长、爬坡期长、专业性极强、管理难度极大、真正能干的管理专业人士严重缺乏。医疗产业从童话变成鬼故事。但医疗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怪力乱神退场,真正懂医疗的人和机构上场、踏实办医疗的良机来了


医疗投资挣不到快钱,并非挣不到钱
第一,不着急,是非审之于己。尽管坑多水深、风高浪急,医疗产业依旧是十万亿级别的蓝海;
第二,不害怕,得失安之于数。在当前的低谷期,学会 「猫冬」,练好内功,关注客户积累、运营现金流、学科建设,等待必将到来的春天;
第三,不要脸,毁誉听之于人。做得好或不好都会有人说三道四,面对噪音需要强大的内心


中国医疗从来是、现在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以公立医院(特别是公立三甲医院)为主导的医疗体系,行政级别决定医疗资源。只要国体不变,医疗体制就不会变。多点执业、处方外流、分级诊疗等手段,虽然试图让医生、处方、患者从人满为患的公立三甲医院走出来,走向市场,走向基层,但行政化的医疗体制导致了等级越高的医院吸附资源的能力越强。根在那儿,枝再摇也没用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受限,医保吃紧已经成为新常态。低成本、广覆盖将是医保长期的工作方针,努力维持收支平衡将是医保长期的工作重点。随着 「4+7」 带量采购和耗材控费等成本控制措施的落实和推广,高购买力患者的差异化医疗需求进一步被全面遏制,公立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特别是专家)的实际收入受到显著影响。有质量有实力的非公医疗机构将会加速成长,有效补充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主导的现有医疗体系


医生的工作压力和舆论压力持续增加。新闻里的医生在到处救人,飞机上、篮球场、马路边,享受着掌声和赞美,可在他们朝夕工作的医院里,医生却要冒着被累死或被砍死的风险。「医生不是神」是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心声。总想 「造神」 的机构和舆论,应该好好听一下医生的声音:医生也是人,也有作为人的诉求。医生不必追求「成神」,而是应该追求做个有良心的医生、克服自己人性中的恶,依靠自己的医术过上体面的生活,过得开心。医生是医疗体系的核心,任何不让医生开心的医疗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医生不开心,患者也难笑到最后


医疗消费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媒体获客手段的加持下,医疗美容、运动康复、产后康复、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和激素抗衰老等子领域,将涌现一批明星企业。


无论是因为保险意识的增强,还是因为对 「有病没钱治」 的焦虑,以重疾险为代表的商业健康险这几年在快速增长。但从保险上升到保障,需要的是医疗的内核。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有质量、有服务的医疗稀缺,有钱也买不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 年关于中国医疗的十句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