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巴金《家《》高觉新和老舍《四世同堂》祁瑞宣的性格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中,有这么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这两个同出自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长孙,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他们的思想上必然会有一些不同的烙印。但也从他们身上揭示了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巴金在他的《家》中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城府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高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纲常伦理秩序十分森严。作为长房长孙决心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个人的意愿在这礼教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在这种家庭关系,礼制秩序的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决心,顺从,软弱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有过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此却变成了一个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的人。他知道去追求她爱的梅的幸福的生活和光明的前途,和瑞珏得是整个礼教传统迷信。他也奋斗过,抗争过,但屡屡碰壁,屡屡受挫,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在家里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宠爱着。像一个宝贝这样的特殊环境,造成了他内心与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他从自身的痛苦遭遇中支持兄弟反叛,但从维护家庭秩序和他在家中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不得不屈服于封建势力,并且还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封建秩序的角色。在这种两难境地中,一个20刚刚出头的青年就决定永远埋葬自己的理想,做出一辈子的牺牲。他明知自己一切都完了,他其后的生活就是陪着上被人打牌,闲聊,主持红雨白喜事熬过的。他的忍让,驱虫,不抵抗,作揖最终主体意识近乎全灭。

        如果家中的高觉新,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封建大家庭长子的命运的话。那么《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这可以看作是20世纪40年代的典型。他是典型北平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个市民,知识分子,在这里他受到的主要不是长辈的严格管教和约束,而是经济上的拖累。他为了家而自觉泯灭自我追求,是出自对长辈及家庭的内心理解和体谅,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祁瑞宣思想的深刻和内敛。首先,他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靠真才实学吃饭,而不会攀附别人,再作为一名贤孙,孝子,慈父,他心甘情愿为十口之家的温饱和安宁奔波劳碌。他受过良好教育,但又不得不在40年代的激荡政治风云中,仍然照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办事,他恨极了日本侵略者,深知只有奋起反击,才能使民族获得新生。婴儿渴望站起来,挺起胸膛,加入轰轰烈烈的战斗中去。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特殊使命,但主观因素决定了他只能在五色旗下苟且偷生。总之,他是一个有文化,有正义,有抱负,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国难当头,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却身不由己,他身处的地位,环境,他的个性,逼着他痛苦地选择了一条狗安偷生的道路。作为《四世同堂》中间环节的祁瑞宣。他的悲剧说明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链,他必会将它一点点的血洒在最伟大的时代中。

        他们内心的痛苦远比肉体所承受的困难更加深刻。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是具有浓厚传统思想文化意识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他们的悲惨命运是必然的,牺牲是无法避免的,但他们的牺牲默默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使他们的生命有了永恒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较巴金《家《》高觉新和老舍《四世同堂》祁瑞宣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