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7 知识的危房

疫情之前接了一个即将进入六年级的一对一学生。

因为疫情影响没能如期上课,给她上了点网课,后来又让她跟班听了一短时间。

这个个子小小,声音尖细的女孩是个标准的乖学生。她每天都最早到校,上课时从不捣乱,作业哪怕做到十一点也会如质如量地完成。我要求他们画思维导图或者给文章标注词性,她交上来的作业都是非常有创意的。

她一直报各种培训班,每天学习到十一点回家,但是成绩差得一塌糊涂。当然,肯定不是知识有意为难她。她不喜欢思考,上课时总是滥竽充数,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真点名让她回答一个问题,她立马就开始赔笑、为自己没听懂找借口。哪怕别人透露了答案,她也只是简单的重复这几个字,并不去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完全不能集中注意力,专注去思考问题。发现她这个特点之后,这学期我建议她跟我上一对一。

昨晚第一次课,我没有像平时一样把关下词汇、给学生解释一通语法,就给她们做习题。我寸步不离,步步紧跟着,逼她去思考。

确保理解程度:每说出一个专业术语,比如“主语”,我都会仔细确认她是否明白什么是“主语”。每讲完一条语法,就让她用自己的话解释语法规则。

兼顾细节和上下层知识:因为她知识盲点太多了,细节拓展多了又怕她迷失方向,没了大局观。等她能根据主语正确搭配am/ is / are了,又返回上一层问她am/ is / are 是什么?--属于be动词/系动词。有什么意思?--“是”。

输出检测:讲完一二三人称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就要求她自己填表格。一遍没过关再来一遍。

不能走神:逼她输出:口头解释、填表格和做题都能避免她走神。如果做题时她停在那里出神,假装在思考,我就给她细化流程。让她按着笔记一步步往下走:圈出主语--对照表格选be动词--作答。

一边举例,一边画图,一边习题考察她的理解程度有没有跟上。一个半小时下来,她终于能把主谓一致、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的规则消化掉了,做的专项练习题也有80%的正确率。

我相信这次课,跟她平时假装学习肯定完全不同。甚至做好了每天陪她死磕,通过行为(复述、抄笔记、对照笔记做题、默写)来改变她的思维习惯的长期奋战准备。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说不出来,感觉一肚子的气。”可能是被逼着学习的烦躁、憋屈?

这不禁让我深思,她之所以连I am和  I is 都分不清,是因为英语学习得太少,基础知识积累的不够。我抓住am 和 is的差别去逼她区分和记忆,就好像知识是我们教学的中心。如果她第一次课就感觉一肚子气,那第二次课可能就没这么“听话”了。虽然她不调皮,但是只要不情愿,有一万种消极罢工的方式。

脑洞说:“情绪对了才是学习的开始。”

教师资格证考试也考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英语应该是从自然习得词汇和句型开始。通过场景学习,反复操练句型,培养语感。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很少涉及语法。

如果把我们丢到国外,我们是能讲英语的。但是,如果不进入学校,我们并不能成为一个“文化人”。就像卖花女一样,说出来发音奇异、错误百出、支离破碎的英语。自然习得并非万能法宝。所以,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开始刻意练习语法规则。这些语言规则应该是对自己已有语言知识库的归纳总结。如果学生听说读写积累得足够,语法属于画龙点睛,点一下学生就心领神会。它还能帮我们避免错误,举一反三。

但现实是小学阶段(三到六年级)大家没有英文阅读的习惯,在课本上大家学习了不过几百词汇,几十个句型。用统计的话说:基础数据库不够,所有的运算分析都是无效的。

加上中国特色的教育向考试看齐,考官又属于职业挖坑岗位,慢慢地大家走入了一个“结构主义”的死胡同。

像我这个学生,小学阶段打的地基全是坑。但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还得在上面建初中阶段的知识。只能建到东墙,给东墙补下第一层的词汇。建到西墙,理解力没跟上,又给西墙加个支撑(不加理解的规则和口诀)。

如果她是我自家孩子,我肯定会陪着她每天听英文儿歌,看英文动画,阅读英语书籍。日积月累来强健她语言的根本。但,我跟她的交集几乎局限在每周这一个半小时。接下来的课,是该从她能轻松理解的基础英语开始,慢慢提升听说读写的水平,保证学习的兴趣?还是应该从初中知识出发,从考试套路出发,尽力而为之呢?

第一条路,从学生出发,用兴趣引导,对学习是最正确的事情。但时间有限,慢慢修整地基,初中考试中是完全看不出任何效果的。长期而言,考试还是会让她失去信心,当然家长也不会给我长期帮助她的机会。

第二条路,也许能在初一初二阶段尚且投机取巧,成绩有点提升。她的英语知识终是危房一座,初三那么大段的课文、丰富的表达方式、长难词汇最终还是会压垮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9-07 知识的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