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稻穗的孩子们

百度图片(如有侵权就删除)

秋收以后的稻田已经没有往日的一片金黄,取而代之的那一节节割剩下的秸秆,高高低低的在田野里排列着。虽然已经没有了曾经沉甸甸的稻穗,可还是会有不少家里的孩子或者老人会拿着篮子到田野里寻觅。

其实不仅仅是稻田,五六月份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也会有孩子和妇孺,和秋天一样的行为,挎着小篮子在田野中忙碌。他们在找寻什么呢?

如果看过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或许就会明白,他们在捡拾田里剩下的稻穗或麦穗。这些散落在田野里的稻穗或麦穗,不会很多,只是农民在捆扎和挑担时少量的落在田里了。

只能猫着腰,弯着背,睁大眼睛寻找。如同像寻找宝贝和珍珠一样,一颗粮食也不放过。偶尔还会看到那整穗的没有完全灌浆的稻穗躲在秸秆旁边,此时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争着往前扯拉。

大多数的稻穗都是横在地里的,找寻起来没那么容易。稻的秸秆还比较软和,虽然软但也会扎得你脚板疼。如果你赤脚的话,很容易在脚底扎破皮。如果遇上晴天,那算你幸运,你还可以比较轻松的走路,如果遇上雨天或者这稻田本来就是低地,那水洼地的路可不好走。深秋的水已经冰凉,你还得踩着淤泥去找寻偶尔才能发现的稻穗。

五六月的麦田是最可怕的,麦子的播种是随机播撒的,不像稻田那样是一把一把的插下去,你可以选择一定的空档落脚以避免那稻秸秆扎伤脚。对于麦田来说,田野里都是如同刺猬般密密麻麻的短短的麦秸秆,真是因为短所以更加坚硬。你不可能赤脚走在麦田里,即使穿着鞋子没准也会扎破。但麦田毕竟是旱田,不会有水也不会有泥泞的路。

捡稻穗如同出门打猪草一样,都是成队成队的,自己村庄捡完稻穗有时还会到临近村里去。此时矛盾就会发生了,不同村的小孩老人,平日里大家其实都还认识,还会点头打招呼。但对于跨区域的捡稻穗却不会受到欢迎,你偷偷摸摸地前往,弄不好就会遭到他们的驱赶和谩骂。

在那个粮食紧张的年代,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口里的粮食莫名其妙的被人抢走了几口。被赶走的人们,有时就是那么没有底气,如同是丧家之犬般灰溜溜地离开。

捡来的稻穗一般也不用交公,可以拿回家作为额外增加的口粮,虽然脱粒下来就那么几把而已。但对于当时的农家来说,就这几把米或许就可以多几天早饭煮粥的米。捡来的稻子不一定都是能作为粮食,小孩子有时分不清是稗草还是稻穗,有时捡来的稻穗其实是秕谷,但这个也不浪费,可以作为家畜的粮食。


对于农民来说,粮食绝对是不能浪费的,平时的吃饭喝粥必须是光盘,吃剩下东西是要受到天谴的。学校里也会组织活动,提倡颗粒归仓。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开始教育小孩子要珍惜粮食,生产队里要颗粒归仓,有时还要求小朋友表演节目提倡这种精神。

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嗓门比较大,胆子也比较大,长得还算眉目清秀,眼睛也不小。承蒙老师看得起,小班级里组织一个舞蹈节目去乡里汇报演出。

我至今竟然还记得,表演的节目是很接地气的“颗粒归仓”。舞蹈的内容就是一群小朋友,其实也就四五个的样子,手拿着小篮子,在舞台上模仿到已经收割过稻子的田地里去捡那些洒落的稻穗。

虽然是去乡里到舞台上去表演节目,穿的衣服裤子也不讲究,至今还记得我穿的是用家织布做成的裤子,裤子上还打了很多个补丁。母亲的手艺不怎么好,这补丁打的“很高级”,补丁竟然是打在外面的。

穿着这样裤子在舞台上表演着捡穗的舞蹈难道更真实,更形象吗?一起表演的还有女同学,梳着两小辫子的小女孩,也是很朴素,只是裤子上不像我有那么多的补丁。

现在远郊的田野里应该能闻到稻香吧,脑海里竟然会回忆小时候捡稻穗的场面,竟然还是那么清晰。


2021.9.12 午后

你可能感兴趣的:(拾稻穗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