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与仁行

仁心,想必每个人都有想过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到才能拥有仁心呢?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这一段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按照孔子的说法,仁很容易实现吗?其实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仁远乎哉!”,实现仁心是非常远大的志向,基本上很难做到!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个意思大概就是,孔子认为,仁是以精神内在的道德修养为美,你应该去怎么做,这是你的仁心应当知道的!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想在这里面表达的意思就是,刚、毅、木、讷之人,已经离“仁”非常近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巧言令色之人,不可能会拥有仁心!“巧言令色”为什么会“鲜矣仁”?因为这种人,只会说些好话,实际上心里想的并不好!这种人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敷衍!但是所有“巧言令色”之人都一定不“仁”吗?我认为并不一定,毕竟孔门是弟子之一的端木赐也是擅长去游说,更何况端木赐,他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才加入的孔门,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他已经有了仁心,所以,“巧言令色”也是分道德层级,就比如说这个道德图谱表这样可以从中看出,子贡的“巧言令色”,应该已经在理性层与道德层之间徘徊了!所以也不一定是所有的“巧言令色”之人都会“不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有一次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这样回答他:“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回答:“请老师为我指点其目!”孔子听自己得意的学生这么说,当然愿意给他指点,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回答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礼和仁在这当中是什么关系呢?首先,如果你无礼的话,那么你就会显得麻木不仁,这样已经不可能有仁了,而“礼”礼我认为就是“仁”的功夫,“仁”则是“礼”的主意!

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张也来问“仁”是什么(等下,为什么我想笑)!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把子张说的很不理解,子张于是“乘胜追击”,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人焉, 敏则有功,惠泽足以使人!”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则提起过哪几个“德目”呢?一共有五个,是“恭”、“宽”、“信”、“敏”、“惠”,这些东西都跟“仁”有关,他们都是能成“仁”的根本!这也就是你能去做“仁行”的原因。

总结一下,仁行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礼和仁是相互的!这样你才能够做到仁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心与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