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写于2021年6月)

六一儿童节马上快到了,一想到这儿,内心就无比欢喜。或许我比小朋友们还盼望着这个节日呢。因为对我而言,到目前为止,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我的快乐童年又大部分伴随着小学的学习生活度过。而小学最开心的几件事无外乎就是过六一儿童节,每年一次的春游和秋游了(春游和秋游的趣事以后再分享)。近日问了好几所学校的小朋友们今年六一有什么活动吗,都说不清楚。既如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小学时过六一的趣事吧!

我曾就读的小学坐落在四川省的某个县的某个镇的某个乡,全名叫“XM中心小学校”,非常好听的名字。据说现在没有“中心”两个字了,校牌写着“XM小学”(打出这两个开头字母,惊奇地发现竟然跟“厦门”的开头字母一样,缘分果然是妙不可言。)有乡,就还有村。XM乡我所知道的是有六个村,我老家是三村的。爸爸和妈妈都是一个村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社”。大概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从三村X社搬到了“XM乡”。不过我们那儿的人不把“XM乡”叫“乡”,我们叫“场”。“场”就是一个赶集的地方(不要问我什么叫赶集,关于赶集下次再细说哦)。

当时,XM场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我小学六年级毕业后没多久初中就撤销了,整个乡要读初中的同学都需要到镇里去读书。我就读的时候是小学一到五年级各有一个班,根据招生的人数,每个班差不多50名学生。此外,有个别的村也会有自己小学,大致都只有一两间教室,也只开设一两个班级。有的一间教室里坐着不同年级的学生,只有一两位老师分别给不同年级的学生上所有的科目(不上课的那些同学就做作业或练习)。现在知道,这个教学模式叫“复式教学”。到六年级时,各个村里的小学生就又都到我们XM中心小学来读书。所以我们那一届六年级分了两个班。我是六一班。

每年的六一,无一例外都会是一个很盛大的活动。整个早上都是六一文艺汇演(包括化妆,游行,表演,评选,颁奖等环节),下午放假。我们一般会在五月初开始准备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大部分的节目都是歌舞表演,偶尔会有讲故事,相声小品等。

老师会从班级挑选表演的同学,一般是选成绩优异或者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当时有一个非常残酷又现实的现象,就是会有很多家长因拿不出演出服的费用,或者拿得出就是嫌“浪费钱”而不让学生参加表演。时常发生有同学因为家长不给演出服的钱而在排练中途不得不退出的事情。有经验的老师会直接挑选那些家长支持学生表演并且愿意出钱买演出服的学生。)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的时间排练节目。

等到节目快定型时,老师周末的时候会带一两个同学去县城买演出服。我去过一次。挑选演出服的标准首先是价格便宜(一般一整套不超过20元),尽量日常也能穿出来,质量过关,其次才是考虑节目效果的需要。老师为了选符合标准的服装,尽量跟商家压低价格,有时候会几乎走遍整个县城的批发市场和大部分的服装店,来回反复地对比砍价。购买服装时也都会挑选至少大一码的服装,为的是“小孩子长得快,这衣服还能多穿几年”。

服装买好后,课间让同学们试穿,大家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尺码,相互协调更换,确定下哪一套是自己的,交了钱给代买的老师,就可以把演出服拿回家了。有的服装是会褪色的,为了保证演出当天的效果,演出前一般都不敢轻易洗衣服,小心翼翼地放在床头,谁也不能乱碰。

接下来,老师就会设计妆发,手工制作发饰和一些演出道具。当时有一位教语文的曾老师非常手巧,每年她排练的节目在道具和发饰上都非常出彩。印象中,她有用粉红色的纸做荷花灯笼,还做配套的可以簪在头上的灯笼发饰。做了十几套,演出的同学一人一套,演出完后还可以带回家收藏起来。大家都非常羡慕。

六一文艺汇演的头一天晚上,我都会激动得几乎睡不着,躺在床上,闭着眼也特别兴奋,时不时还爬起来过一遍舞蹈的动作。六一的当天,我一般都是五点多起床,自己做好早餐吃完饭,急冲冲地赶到学校。

汇演的当天,各个村的同学们(有的村只有参加演出的同学来,不参加演出的同学就直接放假)都会早上特别早(有的地方很远,据说都是早上四五点起床,六点多到学校集合,安排妆发,然后出发。有的来不及化妆梳头发,就到了后几个老师,家长相互帮助,冲冲忙忙地给同学们装扮起来)集中到学校的大操场。然后老师会派学生代表去抽签,决定表演的顺序(有几年是提前安排好表演顺序)。当天也会有很多家长进学校来观看我们的演出,整个校园非常热闹。如果遇上赶集的日子,会有很多赶集的人过来观看演出,真的算是人声鼎沸,人山人海了。演出过程中,校门会有短暂的关闭,门口聚集着很多小贩卖雪糕冰棍(雪糕2毛一根,冰棍1毛一根),也会有摆摊卖“凉茶”(其实就是甜的薄荷水,会有很多种颜色,一毛一碗)。

在本地上学的同学们,有参加演出的也会很早到校,然后排队让老师给化妆。老师会让大家相互传一个塑料袋包装的“春娟宝宝霜”,挤一点在手心,然后自己用手涂抹完整张脸。然后排着队一个接一个人让老师涂粉底,打腮红,画眉毛和涂口红。那时候没有画眼影,最多会用眉笔画眼线。涂完口红都不敢喝水,怕吃掉口红,就都嘟着嘴,说话也小心翼翼地嘟着嘴小声地说。为了保证舞台效果,演出的时候不至于脱妆到无法看,那时候都是化大浓妆。上台前再补一次口红和腮红。黑白红三种颜色,非常夸张地覆盖在稚嫩的小脸上。低年级的同学还会在眉心处贴一颗红红圆圆的“美人痣”。

头发一般都是双马尾或者辫子,再用亮亮闪闪的彩条(这种彩条现在看来就是装饰圣诞树用的那种闪亮的彩带)绕上几圈来装饰,又或者是大红大黄的头花圈在两条辫子靠近头顶的位置上。大部分的舞蹈,手上的道具都是大红花或者闪亮的彩带缠绕而成的手花。也会有用纸做的向日葵,大红花,大黄花等。

六一的汇演我几乎每年都有参加,不过太小的事情不大记得了。印象比较深刻几次是汇演开始前的游行,我当过举指挥棒的乐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泰国电影《初恋的那件小事》,里面女主有练习仍指挥棒那个片段。她是站在乐队最前面那一个,我当时就是像她那样手举指挥棒,带领乐队游行,只不过没有扔指挥棒然后接住这一个步骤);汇演的升旗环节我当过升旗手;之前有当过几次活动的主持人,所以六一儿童节应该有做过至少2次主持人(现在只保留着其中一次当主持人的照片,是一位老师送给我的)。

一年级的六一只记得有一个少先队入队宣誓,是否有表演节目,表演的什么完全不记得了。

二年级的时候跳过《泥娃娃》“泥娃娃,泥娃娃,我做它妈妈,你做它爸爸,永远爱着她”。当时班级有一位特别漂亮的女同学,跳这个舞蹈的时候,大人们都说她就是“可爱的泥娃娃”,长得特别可爱。长大后,她瘦瘦高高,皮肤白白,也是一个美人。

三年级跳过一个叫《小海军》的舞蹈,穿着“海军服”,带着白手套。这个舞蹈有获奖,后来学校有几次别的活动,我们也去表演过这个舞蹈。

四年级跳过《世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歌词有一句“世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哦,世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排练期间,我有私下跳给我老妈看。其实那时候舞蹈动作还没有记熟,跳得不是很好,但是老妈似乎特别喜欢,记得她说“对的,世上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跳这种舞才好看”。

五年级的节目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根据孙悦演唱的《欢乐中国年》排练的舞蹈。当时约在一个同学的家里,看了她家的很多唱歌的光碟后选了这首歌。这是一首非常欢乐的歌曲,我现在都还能哼出那首歌曲的调子,能唱出一两句歌词。这个舞蹈有一个前奏比较长,当时我们没有想好怎么来处理前奏的部分,是有请一个姐姐(好像是某位同学认识的姐姐)来指导我们。她让我们一手叉腰,一手45度角上下挥舞着同时扭动着腰臀。那个姐姐示范的时候跳得特别好看,很有韵味。就是我们手脚不太协调,也不会扭,实际跳出来有点奇怪(写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比划了一下那个舞蹈动作,竟然全记得——当然,还是跳得那么奇怪)。

六年级那次,非常可惜,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参与班级的表演。不太记得同班同学当天表演的节目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是一个舞蹈。有一位叫HX的女同学(现在看来,就是当时的班花哦)来领舞。舞蹈有几个变换队形的环节。其中有一个队形是一个三角形的队伍,她站在三角形的顶尖,是面向观众的第一个。她在领舞,后面的同学都跟着她的节奏一起跳(那个舞蹈动作我现在都记得),然后又边跳边变换队形到两个横排,然后又是八字形。

表演结束后,会分低中高年段来评选一二三等奖,发奖状和小礼品。小礼品一般都是作业本子,有盖着少先队和学校的印章,有的会写在什么时候获得什么活动的几等奖等。一般情况下,只要参与汇演的班级也都会有优秀奖。

颁奖结束后,村里的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带队下回家。本地学校的学生就会回班级,老师交代完一些注意事项后就可以放学了。有时候表演的节目较多,时间较长,都会表演到中午12点之后才结束。同学们早就饥肠辘辘,但是又都非常开心兴奋。会有个别的学生节目一结束就被家长接走,要么去赶集(赶集的日子才能赶集),要么回家去帮忙干农活。

演出结束后,有表演的同学们一般都舍不得把妆洗掉,更是不愿意把演出服换下来。就算是因为炎热出汗,妆早就花了,演出服黏黏腻腻地贴在身上,非常不舒服,也不要换下来。一定是要穿一整天的,感觉当天的自己是最美的,想要把这个美保留久一点,再久一点。

我们住在“街”上的同学(“街”的四川话念“gai”。XM场有分两条“街”,分别叫“上街”和“下街”,其实就是两条分叉的小路,小路旁有几个杂货店,几个药店,一个理发店和 一个早餐小吃店,一个茶馆等小店。赶集的日子,街上摆满了地摊。)下午一般会约好一起到某个同学家玩。

六一儿童节的一整天,都沉浸在兴奋快乐中,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写于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