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林下美人来”——被主席赞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死于腰斩

这句诗出自明初诗人高启的《咏梅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灰”部的七律,平仄严合,格律严谨。

高启是“明初四杰”之一,诗风博采众长,无不通晓,中正而不偏执。不过因为壮年被杀,其个人诗风并没有形成,也还没达到苏轼那种文渊如海,处处珠玑的境界。

这也是明诗的通病,毕竟唐诗宋诗已经将诗的高度和广度都延展到了极致。自明太祖洪武起,文禁森严,因文获罪者不计其数,思想禁锢被生理死亡所绑架。终明一朝,除了拍马屁的“台阁体”以及“反台阁体”,在诗歌史上再无耀眼瞩目的发展。

高启就是个因文获罪被腰斩的典型。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大混战,角逐天下者除了朱元璋,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这其中张士诚盐民出身,自称吴王十余载,诈降元又反元,最终被朱元璋击败被俘,自缢而亡。

举事之初,张士诚强请元朝淮南行省参政饶介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这饶介也是文人、诗人、书法家,于张士诚自缢之时同时被朱元璋所杀——这说明张士诚在看人用人方面还算可行,至少得到了饶介的认同。

饶介作为文化领袖,执掌淮南省,自然和文化人打成一片,资助了众多当时的文人士子。一是兴趣爱好所在,二是为张士诚延揽人才——高启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高启,字季迪,出身富贵,文名早成,被饶介尊为座上宾,成为幕僚,间接服务于张士诚政权,当时年仅十六岁。七年后看破官场黑暗,可能对张士诚也比较失望,辞官隐居青丘——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一段职业生涯必然是高启的黑点。

朱元璋称帝后,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这种应召,未必自愿,是新朝廷对人才的一种征用,从生存角度来说,这是不能不去的——不为我所用,很可能就会被咔嚓。

高启受到朱元璋赏识,让他教授各位王爷文化,并负责纂修《元史》。三年后又准备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高启就不干了,毕竟前面干的是文化方面事情,尚勉力为之。他本来就是不爱当官才从饶介处归隐,所以直接辞了职,回青丘教书种田写诗。

朱元璋还是表现得大气,像玄宗放李白一样“赐金放还”,但他毕竟不是唐玄宗,初得天下,正是用人之际,高启搞这么一出,自然被朱元璋觉得不识抬举,心中生了讨厌。

一旦开始讨厌一个人了,那么这个人做什么都是错的。高启的《题宫女图》:“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写元顺帝旧事的闲散之作,也被朱元璋认为是借古讽今,成为日后高启惨淡收场的原因之一。

洪武七年苏州知州魏观重修知府衙门,重开河道。作为有利于地方政权和百姓的好事,当地名人高启、王彝(两人同为被征召人才,同修元史,并且同时辞职走人),自然要为盛世写文,高启作《郡治上梁文》——“上梁文”是古代兴建房屋最重要的上梁时读的文章——咱们今天盖房子还讲究个封顶不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月明林下美人来”——被主席赞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死于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