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博物馆

失恋博物馆”听上去新鲜,但并非新生事物,其他一些地方也搞过,有的在大学,有的不在大学,大学举办的无疑最瞩目。很多人的初恋发生在大学,第一次失恋也是在大学。青春期是迷惘的,爱情是困惑的,甜蜜痛苦让人为之癫狂。热恋时痴迷爱情永远,失恋后仿佛坠入深渊,即便不是感同身受,年轻人也常常因为明星的悲欢离合,时而感叹又相信爱情了,又不相信爱情了。

与所有话题一样,围绕“失恋博物馆”的讨论,让网络舆论分成几派,赞成派、反对派、逍遥旁观吃瓜派。力挺创意好的说,大家都说单身好,不想找对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爱伤害怕了,不敢爱了。失恋博物馆相当于对许多个体的爱情史进行“考古”,最终形成更健全和乐观的爱情观,无疑是有社会意义的。有人还认为,成年人需要正视离别,人生这趟列车,途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都是正常的。学会好好说再见很有必要。这些评论透着人生哲理,然而,不要小瞧反对派的才华,整出来也是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比如,“有些告别不需要仪式,所有的遗忘都需要时间。”“能用的留着,不能用的就丢掉,展出来是给日后自己想起来那段矫情的时光,一个尴尬得抠脚的机会吗?”

好像都有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不奇怪,人生哲理是辩证的。这种互抛警句的争论,在“大学该不该开恋爱心理学课程”时也出现过。尽管不一定互相说服,但能给人启发。比如,有人担心教师资质问题,有些教师未必真的懂婚姻爱情。课是应该开的,就怕课程质量不行。在高校设立“失恋博物馆”话题上,有些建议还是很中肯的。比如,有人认为爱情是私密的,恋爱纪念品或者告别礼物会不会暴露对方隐私,引发反感和尴尬?失恋后能友好协商捐出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当然很好,但有多少人在失恋后还能协商且协商成的。所谓“此之蜜糖,彼之砒霜”,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有网友称,在成都失恋博物展看到一张B超单,是她未婚夫的前女友捐赠的,而这个“孩子”的爸爸正是她未婚夫,她一时不知道该不该分手。剧情很狗血,但有图有真相,确实也说明“失恋博物馆”需要注重导向和隐私问题。

不过,总体来说,“失恋博物馆”主题展览还是要鼓励的。恋爱让人犯傻,失恋催人成熟,爱过,恨过,悲伤过,痛苦过,告别过去就是塑造崭新的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