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能让自己感觉真正“活着”的火焰,而这团火焰,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需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知道这团火焰具体是什么,总是忍不住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翻看下文,或许你可以找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最真实的渴望。
一、你的核心心理需求
助人需求
你有着很高的助人需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你一般都会伸出援手,甚至是对方不说,你也会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你富有同情心,乐于付出,给人留下非常温和、善解人意的印象,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集中在你身上。
在生活中:富有同情心、慷慨
当朋友需要一个肩膀哭泣或者有人可以交谈时,你是最好的倾诉和交流对象,因为你总会给予回应,并适时提供帮助。在人际交往中,助人为乐的你是一个温暖的存在,总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的生活。
此外,在觉察他人是否需要帮助方面,你具有出色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环境,注意到很多人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及时给予最精准的帮助。你的察言观色不是为了讨好谄媚,而是为了让别人舒服。一般来说,你容易赢得他人的喜欢,有着相对不错的人缘。
在工作中:协作、奉献
在职场中,热心肠的你同样受同事们的欢迎,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你会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也会给其他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促进团队协同工作,提升团队工作效率方面有一定贡献。作为给予者,你能给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
然而你患上“奉献疲劳症”的风险比其他人要高。因为有着高助人需求的你,有时可能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先放一边,导致不得不花额外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长期以往,容易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在感情中:体贴、付出
乐于助人的你在感情中一般都很体贴,懂得照顾人,但也容易心软。哪怕对方犯了错,惹你生气、伤心难过,只要对方道歉,说一句“对不起”,你可能就会原谅Ta。在你心里,你记得的更多的是Ta的好,Ta的优点,而非缺点。
在恋爱过程中,你会乐于满足对方的需求。这可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种是对方觉得很感恩,很幸福,记得你的好,也对你好,另一种是对方习以为常,甚至变本加厉,在你无法满足Ta时会开始抱怨。更多时候,你遇到的会是第二种结果。
在择偶方面,与你有着同样善解人意特质的另一半和你会有更好的默契,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助人行为,也能满足你的其他需要,从而使彼此的权力在爱情关系中达到平衡。倘若对方的助人需求较弱,是否要帮助别人可能会成为你们的矛盾点或争执点。
无论跟谁在一起,爱情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学会在爱中不断成长,跟爱的人一起去看天大地大,而不是抱在一起相互取暖。
二、你的深层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默里表示,每一个核心心理需求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深层心理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但这样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层级可以并列,也可以跳跃。很多时候,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例如,消防员救火,牺牲了安全需求,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并不是说需求层级越高,你的人生状态就越好。它只是指出了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部分。
有着高助人需求的你,内心可能隐藏着【情感联结】的深层渴望。这归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求,意味着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渴求爱,想要拥有情感上的亲密感,希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被肯定和重视。
归属.jpg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你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联结,尤其是当你收到他人的感谢时,你从中解读出“我看见了你,并在乎你”的信号,这让你感觉不孤单、被关爱、被需要。这种联结感,会让你获得一种力量感和价值感——我是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我被别人重视和感激,我是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为来自于本能。你本能地希望被爱、被关怀,而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关系和联结感,让自己感受到被爱。这就是由本能来维系的,我需要被爱(本能),但是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给予我爱,所以我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助人)来换取爱。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也侧面反映了你的内在资源不足,或者是说自我认同感不够。这与幼儿时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无条件的爱有关。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结,你在获得情感上的亲密感的同时,也能肯定自己。所以你的内心怀揣着“我对你好,你也对我好”的期待,希望得到他人善意的对待,满足爱的需要。
看上去,“乐于助人”的你会是最可靠的朋友、最体贴的伴侣、最尽职的员工,但如果没有节制地帮助别人以满足自己内在的【情感联结】需求,你会掉入一些陷阱,无法抽身。
陷阱一:老好人
比如,很少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需求等,习惯跟随他人意见等。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太过照顾对方容易让自己委屈。更为严重的一种可能是,你被那些需要帮助的另一半吸引,错把同情当爱情。
在照顾周围人或事情的同时,你可能会隐藏甚至忽视了自己喜好、感受或观点。当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你会逐渐陷入“讨好模式”中,看不到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你的好心可能是对对方不良行为的纵容,让对方无法学会为自己负责。
陷阱二:侵犯他人的边界
比如,在别人不需要时还要去帮助;不询问别人就主动把事情做了;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等。这些都是侵犯他人边界的表现,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感觉自己被侵犯了。同时对方也可能会有一种被欺骗和被利用的感觉,觉得你不够真实。对于你们关系来说,这是一种破坏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爱、被重视,也都会做出一些讨人喜欢的行为。在帮助别人时,如何让别人感到舒服同时又不为难自己,是你需要重点学习的课题。
三、满足需求的正确姿势
1. 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团队,满足核心需求
根据你的助人需求,一些以帮助他人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类工作可能会更适合你,令你在工作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v 你可以从事教师行业,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也可以从事类似社会工作、警务、护理工、心理咨询师等可以切实帮助别人,且需要耐心和洞察力的工作。
v 如果空余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加入志愿者团队,参加志愿活动,成为志愿者或义工,让自己的助人需求得到释放。
2. 帮助自己
喜欢帮助别人的你有时会习惯性把自己放在别人之后,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只有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去照顾、帮助其他人。《取悦症》的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建议列一个“需求清单”,列出至少十项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然后每周至少完成清单上的两件事。在这过程中,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是像你对待别人那样帮助自己、照顾自己。
3. Free Hugs 拥抱游戏,满足深层需求
不是非得要实际的帮助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简单的肢体接触也能达到传递温暖与关心的效果,例如拥抱。
4. 独自思考增进联结感,满足核心需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由一个个不连续的瞬间组成的,这意味着你可以对这些瞬间进行管理。试着列一份感谢清单,每天花几分钟写下3个你想要感谢的人,做了什么事情。配合阅读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你能更好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
岛.png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岛》)
5. 爱自己,获得自我认同感
第一步,耐心呵护自己请想象,你的心就像一块荒芜的园地,你撒下一些种子,种下喜悦和成功的小树,阳光将照耀著这块园地,你浇水施肥,用爱和关怀照料著它,那将会多么美好!所以,从现在开始,多做一些能让你开心的事情,多赞美自己。
第二步,善待自己的心灵。每天花10-15分钟默想,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可以随意想象那些美好的、清晰的场景,在恰当的时候,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爱你的一切。如果出现一些消极的想法,没有关系,在想象中放下这个想法,然后轻轻对自己说:我爱你,一切都会好的。
第三步,自我对话。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著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爱你,今天我要为你做点什么呢?听听心里的声音,按你听到的声音去做。如果今天有什么不如意的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仍然爱你。让自己知道,你对自己的爱不会变。如果遇到了什么好事,请走到镜子面前说声谢谢,让自己知道,你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经历。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要注意的是,最后都要表达对自己的爱和接纳。
推荐阅读: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接受自己会被讨厌的可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防止掉入陷阱,以下是一些可能会有帮助的小Tips:
1.五分钟小忙
当你无法在五分钟内完成别人的请求,那你要明确地拒绝对方。另一方面,你可以试着只提供能给对方生活带来变化的帮助,例如分享一些知识或反馈意见,帮助对方更好地提高效率。
2.敢于说“不”
那些你能做但不能做的事情,可以直接表达出来,而不是迁就。若是担心别人会为此不开心,你可以简短解释你拒绝的原因,如不好意思,我不感兴趣;Sorry,我现在没空。正如艾默生所言:“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3.适度付出
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恋爱相处,付出用的是巧劲,而不是蛮劲。例如,你要给别人一个东西,就要给一个他能够还得起的。你给对方的东西多到对方还不起,自己也在意,其实是在破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付出也是一样的,关键在度,不在多。此外,你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技巧来让对方付出,比如让对方帮一些小忙,请自己吃一顿饭等。
4.确认是否需要帮助
主动询问对方:你是需要……?注意留意对方的动作、表情,这能帮助你判断对方是否需要帮助,但最好还是主动问一下是否需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