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和贝索斯的太空进军之路

贝索斯的太空启蒙,始于1969年7月20日。那天,人类首次登月成功,五岁的贝索斯虽年幼,却在身边大人的兴奋里,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贝索斯童年在农场长大,他的外公吉斯(Lawrence Preston Gise)曾任美国原子能协会(AEC,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的区域总监,还是建立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后更名为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时的关键人物之一。

ARPA资助的项目,提供了许多影响非军事领域的重要技术,计算机网络、现代互联网、图形用户界面等技术的基础正来源于此。在吉斯所在的年代,ARPA还专注于防止核战爆发、赢得太空竞赛,还协助进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开发。

吉斯极宠爱外孙,花了很多时间和他相处。他对贝索斯的影响最深,培养了少年贝索斯对太空、电脑、工程机械的兴趣,并鼓励他阅读。贝索斯如此评价自己的外公:“即使我还是个孩子时,他也非常尊重我,并愿意就我感兴趣的技术、太空等话题和我进行长时间对谈。”

(童年贝索斯)

年龄渐长,但贝索斯对太空的热爱有增无减,甚至在高中时写了一篇名为《零重力对普通苍蝇老化率的影响》的获奖文章,毕业典礼的演讲主题也和移民太空有关。

大学考入普林斯顿后,贝索斯却把专业从量子力学改成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但这并非因为他对太空不再热爱,而是因为他见识到了真正的物理天才。贝索斯很快就认清现实,知道自己比不过别人,吃不了理论物理这碗饭,果断调转方向。

大学毕业后,他的工作虽然都和太空无关,但随着身家的上涨,他创立一家太空公司的想法越加坚定、越发有底气。2000年9月,贝索斯创立私人天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座右铭是拉丁文“Gradatim Ferociter”,意为“脚踏实地,凶猛向前”。

(蓝色起源图标)

早期的蓝色起源行事非常低调,虽然团队里有美国顶级航天工程师,但在媒体上不见踪迹,官网的招聘启事简约而严格:“你必须对太空有真正的热情,如果没激情,你会发现我们想做的事太难了”;“我们坚决保持小规模团队,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是他/她所在领域的天才”;“我们在制造真正的硬件,而不是PPT”。

贝索斯每周都会抽出一天,离开繁荣兴盛的亚马逊业务,投入到自己的“蓝色业务”里。把人类的触角伸向太空的梦想需要很多时间,贝索斯深知这一点,但他很有耐心,正如公司徽章上的两只乌龟一样,缓慢而坚定。

相比贝索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则高调很多。马斯克也是从小热爱技术的天才少年,早早便开始创业的他,通过出售自己创办的公司,三十出头便成了亿万富翁。

实现财务自由后,马斯克开始思考自己还能为人类做什么。有一次,在和朋友进行热烈讨论后,马斯克登录了NASA的网站,却没有发现任何和登录火星相关的计划。

这让资深科幻迷马斯克很沮丧。近几十年来,NASA经常缺资金,再加上911事件及几场对外战争的爆发,让太空探索变成很难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事。

于是马斯克召集一些美国顶级航空航天专家开会,讨论制造可登陆火星的火箭的成本。最终大家的结论是,以马斯克设想的1.8亿美元就制造出可登陆火星的火箭几无可能。火星太远了,这件事太难了。

但马斯克没有气馁。2002年5月6日,他创建了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并开始寻找便宜的火箭,然而结果不尽人意。他惊讶地发现,火箭技术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没有实质的进步,这对于硅谷出身的马斯克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读完他能找到的所有该领域书籍后,他认定,想要找到最好的火箭,只能靠自己建造。于是,正如他在硅谷颠覆了陈旧支付模式那样,他也想在太空领域颠覆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老巨头。

马斯克对新公司的定位很明确,他认为SpaceX是火箭领域的本田,可靠、便宜,可以每次以600万美元的价格,发射有效荷载超过1000磅的火箭到近地轨道,远低于竞争对手的费用。

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SpaceX的第一枚火箭“猎鹰一号”就被组装起来了。然而美国航天业的人,无论承包商、国会议员,还是NASA的人,都只把它当成一个有钱人心血来潮造的大玩具。

NASA的“淡定”让马斯克坐不住了,他主动出击,2003年12月 ,在FAA(联邦航空管理局)举办的庆祝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100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带着自己的火箭到了现场。

那天晚上的招待会上,马斯克发表了简短演讲,直言SpaceX才是美国停滞的太空行业的出路,并告诉在场媒体,除了猎鹰一号外,SpaceX还在制造带有五个发动机的猎鹰五号。

NASA的人普遍没把马斯克的演讲当回事,但时任NASA局长的肖恩·奥基夫(Sean O'Keefe)在看了一份21页的报告后,对马斯克和他的公司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他派遣副手连姆·萨斯菲尔德(Liam Sarsfield)前往SpaceX一探究竟。

(肖恩·奥基夫)

SpaceX和萨斯菲尔德预想中的火箭公司的样子完全不同。公司里放着乒乓球桌,员工随意地骑着自动平衡车,但在散漫的氛围下,这些人在做的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制造工作。

他对马斯克也留下深刻印象。马斯克对火箭工程极精通,对目标异常坚定,精力旺盛,萨斯菲尔德评价他“不是那种会接受失败的人”。而马斯克很在意NASA对他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源源不断地向萨斯菲尔德提出各种技术问题。

对此,萨斯菲尔德说:“我们很多人都因为害怕被别人当成傻子,而不敢提问题,但马斯克在这方面无所畏惧。他不怕问问题,也不怕被人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对马斯克印象极好的萨斯菲尔德,在后来给NASA递交的汇报中,对SpaceX做了很多积极的评价和预测。

不过在NASA内部,对马斯克的持怀疑态度的人依然占了绝大多数。没过多久,NASA就向一家名叫Kistler的商业航天公司授予了2.27亿美元的独家合同,该公司背景颇深,CEO是被称为“航天飞机之父”的传奇人物乔治·米勒(George Mueller)。

(乔治·米勒)

这让马斯克很不爽,在他看来,这份合同根本不公平,而且NASA出钱支持自己选定的公司也起不到正面作用,只有通过合理竞争,才能激发更好和更安全的技术。马斯克认为美国太空业充满陈腐的人际关系网,而他想打破这个局面。

马斯克的愤怒并非毫无道理,因为NASA的“偏心”拖垮私人太空公司的事情是有前车之鉴的。

这个“炮灰”就是亿万富翁安迪·比尔(Andy Beal)。他也是个对航天领域抱有强烈热爱的数学天才,在进入太空领域之前,他涉足了金融、投资、房地产,甚至赌博,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因此对于太空项目自然雄心勃勃。官方机构不向他提供资金,他也毫不在意,立志打破被官方垄断的行业格局。

(安迪·比尔)

1997年,他创建了比尔航空航天公司(Beal Aerospace),计划发射一枚不需要花费两亿美金的火箭,并接管了得克萨斯州麦格雷戈的一个曾经的军事试验场地用于测试。

他从洛克希德、波音等公司挖来了一批优秀工程师,并在2000年初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但形势没有好转。短短几年,他已经花了两亿美元,由于没有任何外部资金,这些钱都是安迪·比尔自掏腰包的。他认为NASA和波音、洛克希德等公司水泼不进的垄断式合作,对他这样拿不到美国政府补贴的私人公司不公平。

在华盛顿的一次听证会上,安迪·比尔认为,这种状况,基本等同于预先确定了赢家和输家,联邦政府仅应该从公司购买服务,而非直接帮他们制造火箭。

就在比尔公司成功进行发射试验几个月后,NASA宣布了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太空发射倡议”计划,彻底逼死了一直烧钱、得不到政府补贴的比尔公司,2000年10月,安迪·比尔宣布公司停止所有业务。

安迪·比尔的经历表明,在太空业,仅掌握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站住脚跟,必须有玩转华盛顿、法院、舆论的手腕。

2003年,马斯克和安迪·比尔的公司曾经用过的、197英亩的得州麦格雷戈场地签下了每年4.5万美元的租约,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扩大租赁的面积,最终,他们租下了整整4000英亩。虽然用的同一个场地,但马斯克不打算走安迪·比尔的老路。他毫不犹豫地起诉了NASA,还在2004年5月美国参议院的一次会议中,直言美国过去几十年太空业止步不前,还剥夺了像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为纳税人服务的机会。

(SpaceX的发射用地)

在马斯克及其团队的努力下,GAO(政府问责署)要求NASA撤回合同。不过,这只是SpaceX遇到的棘手问题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先是起诉了为国防部制造火箭零部件的公司诺思罗普·格鲁曼(Northrop Grumman),指责他们借着调研的名义窃取、滥用机密机密信息,后又在2005年起诉波音和洛克希德,指责这两家公司违规合并为ULA(联合发射联盟)是为了形成垄断。

SpaceX的诉讼最终被驳回,ULA成立,波音和洛克希德也都没把这个小角色放在眼里。在太空业,光说不练假把式,波音的发言人表示:“发射火箭到太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业务,SpaceX如果想被重视,那他们需要发射火箭。”

2006年年初,NASA宣布,为了帮助商业太空公司的发展,他们设立了一个预算5亿美元的COTS计划(商业轨道交通服务计划),用以培养商业公司逐渐接管近地轨道中的常规业务,以便让NASA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深空中更艰难的探索上。

对SpaceX而言,如能赢得COTS项目,就相当于赢得了NASA的认可。于是,他们在2006年3月24日的首次发射就变得非常重要。

公司上下压力都非常大。在一次成功的火箭发射中,工程人员需要确保无数的准备事项都没有差错。马斯克也在发射前对记者直言,公司只能承受一两次发射失败,如果连续三次失败,很可能会直接停业。

但猎鹰一号没有“体谅”马斯克的意思,升空59秒后,便在近海海面坠毁。整个SpaceX都陷入了悲伤,不过这次失败反倒让NASA看到了SpaceX的成长潜力,2006年8月,SpaceX赢得了COTS项目2.78亿美元的经费,而这笔经费的意义不仅限于一笔钱,更重要的是让公司有了一个官方授予的荣誉勋章。

不过,在波音和洛克希德这种真正的巨头眼里,被SpaceX视若珍宝的COTS项目还不够塞牙缝的。他们手里不仅有稳定的政府大合同,还盯上了布什政府时期NASA的“太空探索愿景”(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项目,如果能做成,回报可高达数百亿美元。马斯克曾对此气哼哼地说,没有十亿美元都没法让波音起床干活。

在首次发射的失败后,SpaceX在2007年、2008年又进行了两次发射,但发射结果都不甚理想。虽然这期间SpaceX得到来自彼得·提尔(Peter Thiel)的两千万投资,但马斯克依然表示,如果第四次发射仍失败,那么他就彻底没钱了。

(彼得·提尔)

2008年9月28日,SpaceX进行了第四次发射,并在网络同步播放。这一次,所有人终于迎来他们期待已久的成功,猎鹰一号成为第一个从地面进入近地轨道的私人研制运载火箭。

好事接踵而来。那年12月,SpaceX得到了一份来自NASA的超级大礼包:一个价值16亿美元的大合同,SpaceX需要通过他们的“龙飞船”(Dragon Spacecraft)向国际空间站运送12次货物。这代表SpaceX得到了NASA全面、彻底的认可。

虽然如此,和花钱大手大脚的NASA相比,SpaceX堪称艰苦朴素。在零部件使用上,他们向来秉持能省就省的观念,大到液氮罐,小到闩锁,能翻新就翻新、能回收就回收,正如SpaceX的COO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所言:“我们的理念不是减少努力,而是优化努力。”

(肖特维尔)

2010年也是SpaceX的又一个好运年。奥巴马于年初发布了NASA的预算提案,顶着各方压力,推翻了小布什政府时期的“星座”(Constellation)项目,并决定加强和商业公司的合作。

4月,奥巴马还亲自访问了SpaceX。这位年轻的总统和马斯克走在一起的照片,是SpaceX能得到的最大认可,同时也向外界释放出强烈的信息:这就是未来。这次访问,也让媒体对即将到来的猎鹰九号的发射的关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以致于连马斯克这种向来高调的人,都开始让希望外界降低期待值。

6月,猎鹰九号成功发射,SpaceX松了一口气。

和雷厉风行的马斯克相比,贝索斯这边则显得略为温吞。他的蓝色起源最初几年更像个智囊团,他们定期碰面,探讨理论层面的问题。直到2003年,他才开始在得州收购多个牧场。

听到消息的马斯克曾在2004年邀请贝索斯聚餐,并主动向后者提出了很多建议,不过贝索斯基本没听进去。他不像马斯克那么着急,而且很乐意去试错和尝试新想法,直到2005年3月,蓝色起源才发射了第一个飞行器Charon,并顺利返回。

(蓝色起源的第一个飞行器Charon)

2006年11月3日,蓝色起源发射了一个以现代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的名字命名的飞行器。戈达德飞到了285英尺的高度,也让蓝色起源向前迈出了一小步。

对于这种不慌不忙的节奏,贝索斯自有想法。他认为蓝色起源是需要几代人来完成的事业,缓慢和稳定才是取得成果的方法。

不过几年后,这个低调的公司还是引起了外界的注意。2011年8月24日,随着雷鸣般的巨响,蓝色起源的PM-2运载火箭在得州西部坠毁。虽然远离居民区,但响声还是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起初,面对媒体的追问,蓝色起源缄口不言。但由于当时蓝色起源已得到NASA的2570万美元的合同,因此在NASA的催促下,不得不就这次坠毁进行公开声明。

而马斯克方面依旧以极高的效率连奏凯歌。2012年5月,SpaceX的龙飞船成了第一辆到达国际空间站的商用飞船;2014年,它更是赢得了将NASA的宇航员送到国际空间站的、高达26亿美元的大合同。

(龙飞船)

马斯克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CBS的《60分钟》节目说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工业帝国;《时代》杂志将他列入“100个最有影响力的人”;《大西洋月刊》称赞他是“这个时代最具雄心的创新者”。

而随着两方实力渐涨,SpaceX和蓝色起源也终于发生了利益冲突。2013年,为了得到肯尼迪太空中心39号A发射台的租赁权,两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向NASA争取。39号发射台见证了大半部航天史,得到这个传奇发射台如同被NASA选中为阿波罗时代的继承人一样,因此,连向来低调的蓝色起源也坐不住了。

(肯尼迪太空中心39号A发射台)

NASA仔细权衡了利弊,最终决定租给和NASA有合作关系,且有过成功发射经验的SpaceX。蓝色起源虽然稳扎稳打,但未来如何谁都说不准,至少在那时看来,它已经落后SpaceX一大截了。2014年4月,NASA和SpaceX签了一份20年的独家租赁权。

贝索斯当然忍不了,他首先通过法律途径试图推翻这个协议,然后又联合和马斯克有宿仇的ULA加入这场战争,通过媒体放声,说他们的联盟,能给39A带来更多的租户。

蓝色起源也开始从SpaceX挖人,这让马斯克怒不可遏。有段时间,SpaceX甚至设计了一个邮件过滤器,专门查自己的员工是否和蓝色起源有邮件往来。马斯克还向媒体嘲讽蓝色起源至今连一个像样的亚轨道航天器都没有造出来,而他们在五年内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为零。

而蓝色起源对此的回应和往常一样,那就是不回应。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两家公司都经历了各自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断发生各种大大小小的摩擦。

2015年4月,蓝色起源首次发射了亚轨道火箭新谢帕德(New Shepard),并在同年11月成功实现软着陆,成为人类首个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的火箭,标志着可重复利用火箭技术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无疑是对几年前马斯克嘲讽言论的有力反击。而对马斯克来说,蓝色起源的这次成功根本没什么好庆祝的,因为多年前SpaceX曾发射过一枚名叫“蚱蜢”(Grasshopper)的实验火箭,也曾实现垂直起飞着陆,因此他认为技术上来说蓝色起源并非首创,还因此在推特上对贝索斯冷嘲热讽。

作为“回礼”,贝索斯也在2015年12月SpaceX首次成功完成火箭发射回收后,发推特祝贺,并在贺词中特意强调“猎鹰9号”只是“亚轨道推进器”,并且欢迎SpaceX加入之前只有蓝色起源一个成员的“火箭回收俱乐部”。

虽然二人争执不断,一幅你死我活的架势,但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贝索斯却讲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伟大的产业通常不是由仅有的两三家公司创造,而是由几十家公司共同建造的,在一个真正伟大的行业里,会有许多赢家。

事实证明,竞争,才是最好的火箭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SpaceX还为之设计了一款复古风格的旅行系列海报。

向来谨慎的投资者也开始汹涌地介入太空业。据统计,2005年至2014年期间,全球太空经济总额从1760亿美元增长到3300亿美元。2015年,谷歌和福达向SpaceX投资了10亿美元。SpaceX变得极为抢手,甚至需要推掉一些主动送上门的投资人,2017年,公司估值达到210亿美元。

富豪对太空资源的觊觎也越来越公开化。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前CEO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imidt)就投资了计划开采小行星的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该公司的创始人表示,小行星中有稀有金属、工业金属甚至燃料,可以以此建立太空加油站,让人类可以顺利穿越太阳系。

(左:施密特,右:拉里·佩奇)

高盛分析师在写给投资人的说明中也写道:“我们认为,开通开采里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存在放开太空准入标准的可能,并促进太空制造业的发展”,“太空开采可能比现象中更容易实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可能包含价值250亿至500亿美元的铂金”。

在移民火星方面,贝索斯和马斯克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说:“相信我,地球是最好的。这颗行星太不可思议了,这里有瀑布、海滩、棕榈树、神奇的城市、参观、派对,和各种活动。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你不会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第二个这样的地方。”

在他看来,最好的方案就是保护好这颗名叫地球的宝石,而和火星相关的任何计划,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更好地保护地球。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斯克和贝索斯的太空进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