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韩素静老师的《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

一、随文识字教学要有归类意识。

      统编教材课文的生字统一呈现在生字条中,而生字条中生字的顺序按照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排。虽然这样编排,便于学生阅读课文时依次查找,但这样的顺序并不一定是学习生字的最佳顺序。课堂上,教师可以打乱这一顺序,对生字进行归类学习。归类时,可以根据生字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归类标准。

      第一,根据生字的难易程度归类。尽管都是生字,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十几个生字的陌生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十几个生字中,有较常见的,也有相对陌生的,对相对常见的生字,就可以少花费一些时间;对较为陌生的生字,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多认。也许有教师会说,生字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怎么知道学生觉得哪些容易哪些困难呢?如果教师不能准确预估生字相对难易程度,建议在识字开始环节,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先进行判断,例如,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认识的字先用红花贴起来,对于这些字,教学时分配的时间相对要少些。总而言之,生字条中的生字,不适合平均用力,而要根据难易程度进行教学。

      第二,按照生字的结构特点归类。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结构和部件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汉字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不同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所学生字进行归类,从而系统地识记字形。学习形声字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偏旁的意义,例如:带“犭”的字大多和动物有关,带“纟”的字大多和丝线有关,带“扌”的字大多和手有关,带“⻊”字旁的字大多和脚有关等。为更好地强调偏旁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换偏旁”的游戏。

      第三,按照生字的读音特点归类。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方式也很丰富,有轻声、变调,有前鼻韵母、后鼻韵母,有平舌音、翘舌音等。在课堂上,读音也可以成为一个分类的标准。总之,识字教学一定要根据生字特点进行归类,这一归类学习的过程,无疑是让学习更有条理性和规律性,更便于学生识记。

二、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

      基于汉字的特点,识字教学就不能只把精力放在部件的组合与分解上,汉字学习,要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出发,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汉字的造字规律融于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字中初步感受文化,加强对汉字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个井然有序的识字体系。例如,“本”不属于生僻字,让学生用“本”组词,孩子们会脱口而出——“书本”“课本”等。但除了“书本”“课本”中的“本”的意义外,“本”的本义是什么?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把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摆放在树根处,然后给学生解释,小木棍摆放在大树的树根,和大树组成的字是“本”,学生很容易理解,“本”的本意就是“根”。

      除字理识字法外,老师还应该发挥个人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想象力,在容易发生错误处给学生们做出指点,力争让识字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蚯蚓”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蚯蚓生活在土里,所以“蚯”右边是一个土丘的“丘”字;蚯蚓是没有脚的,所以土丘的“丘”不能写成“兵”;蚯蚓行走起来的时候,身体一会儿是弓着的,一会儿是直着的,所以“蚓”字的右边是一张弓加上一条线,像极了蚯蚓。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教师一定要力求用科学的、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汉字,从而降低识字的难度,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巧用“名”中“字”创设识字环境。

      生活识字是儿童识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生入学之初,创设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识字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互相认识是彼此都有的需要。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需要,巧用“名”中“字”创设识字环境,让学生在认识伙伴的过程中认识汉字。

      巧用“名”中“字”创设识字环境的首要条件是让学生的名字外显化和具体化。不仅让学生听到名字的发音,而且要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字形。例如,让学生做座位签,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座位签上,摆放在桌子上。有了座位签,学生不仅能听到名字,还能直接看到名字,在认识这个同学的同时也很轻松地认识了这个同学“名”中的“字”。

      总之,开学之初,巧用学生“名”中“字”,让学生在认识同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认识了汉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的做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韩素静老师的《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