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关系

图片发自App

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


什么是关系?什么是好关系?把一个组织运营成共同体,才是一种优质的关系。


两个同事每天在一起工作,一对情侣领了结婚证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共同体,这些叫好关系吗?


或者说,那些会说奉承话会送礼的人,就叫做擅长处理关系的人吗?显然不是。

关系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理想阶段、冲突阶段、协同创作阶段、整合阶段。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我们都是按照角色来预期对方。

如果遇到一个理想的公司、遇到一个理想的上司、遇到一个理想的对象,这都是我们在做角色化的预期。


由此,我们就会产生角色化的行为方式,比如请客吃饭、送礼、拉近关系都是我们基于角色做出的行为反射。


一段关系是从理想阶段开始,但理想阶段根本不在关系三角模型中,理想关系只是我们的一种假想,我们会基于这种假想去产生一些行为,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进入真正的关系。


真正的关系是从冲突阶段开始的。

很多人都害怕冲突,尤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里就崇尚谦让、为人谦逊、相敬如宾,都是避免冲突的。


之所以会害怕和避免冲突,是因为有这个观念,而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总是跳槽、总是漂泊、总是折腾,会被认为不稳定,这种外在的观念会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好像做错了什么,其实没有,这都是观念不对。


年轻的时候漂泊是必须的,在一段关系里冲突也是必须的,如果用农业时代的观念来衡量当今的时代,那是不对的。


为什么会有冲突?是因为理想化预期与实际关系不符。

你会发现现实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这时候冲突就开始了,而冲突的表现形式其实就两个词,一个是指责,一个是内疚。


指责是对方的行为和自己内心的预期不一致,内疚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


当对方指责你时,你会感到难受,你会不舒服,所以你也想让对方难受,所以你也指责对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能抛掉理想化角色和预期,和对方真诚相对的时候,冲突如果处理的好,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关系阶段,就是整合阶段。

如果没有处理好,那就会进入三种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冷漠、超越、分离。


冷漠是什么,冷漠就是节能。

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解释,能量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生物有节能的天性,放在今天,说白了就是懒。


一段处于冲突阶段的关系,双方还是有能量去指责和内疚的,而一旦进入冷漠阶段,就是用最低能耗去应对。


夫妻吵架,双方为了不继续冲突,会冷战。

上司总是指责一个员工,员工最后都不说话了,因为他已经进入关系的冷漠状态,上司叫他干什么还是会干,只是没有了热情。


超越是什么?

比如说当一段关系进入冲突阶段,有一方会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或者“好男不跟女斗”,通过这种超越冲突的话来避开冲突。


实际上,冲突还在,只不过用这种方式把冲突跨越过去了,说不定哪一天还会爆发。


冷漠和超越,至少是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共存和共处。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分离,那就是离婚、离职等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

那如何解决冲突呢?其实只需要做一个替换,就是把和一个人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个词的地方,全部替换为“差距”。


问题的本质就是差距,我们说一个人有问题,对方就会感受到被指责和评判。其实让对方产生这种感觉和内疚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激化冲突。


如果我们一起评估差距,去看看这个差距和预期之间到底还差了什么,然后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一起做点什么去弥补这个差距,把差距缩小一点。


这个过程中,完成人的整合、团队的整合、组织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关系才是亲密和稳定的关系,才是建设共同体。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容忍对方的短板,然后去弥补这种差距。而在理想关系阶段,这是不会暴露的。

所以在《原则》那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和人的疏远,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隐瞒错误开始的。”


如果能够完成整合,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协同创作阶段。比如一起去冒险、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起去创业。


如果组织的关系没有形成共同体,怎么可能进入一种创造阶段,怎么做创新。因为大家都会因为害怕自己犯错或者漏出短板而遭人嫌弃。


如果连开放型的讨论都无法完成,那这个组织就一定不会进入协同创作关系阶段。


很多的家庭或者团队进入一种冷漠状态,大家不发生冲突,也没有创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协同创作的组织了,大家不需要一起在这里去面对未来,一起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


同样的,我们会去管理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有感受,而感受的形成来自于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处理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