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与压力过限



  好多孩子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就紧张焦虑,严重的甚至有身体上的反应,譬如肚子疼、头疼、失眠等,伴随着强大的焦虑,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害怕去学校,导致辍学、休学在家。在父母看来,不就是一场考试吗?至于这样吗?如果你不是当事人,也会这么想,可是如果你是当事人,就至于这样。

我们在学生时代,都经历了很多次考试,我印象最深刻的考试就是高考。那时候,学校里拉横幅,搞倒计时,同学们每天跟杀红了眼一样,恨不得不睡觉,玩命地学习。看着同学们紧张成那样,我也握一握拳,使一使劲,想让自己也紧张起来,可是发现紧张不起来,对自己很失望,就跑到大街上吃刀削面,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就把考试的紧张气氛给忘了。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劝我说,“大家都这么紧张了,你出去还吃刀削面?”我想紧张,但是紧张不起来。后来到考试入场的时候,看着人群的氛围,好像在参加一场葬礼,我也想变得肃穆庄重一点,但是哀伤不起来,稀里糊涂就考完了,没觉得有多紧张。全部考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事总算过去了。

考试的时候没担心自己考不好,考试时没感到焦虑,没感到有窒息的压力,结果每次大考,我都能超水平发挥。为什么有的人不敢面对考试,而我每次都能超水平发挥?所以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考试的压力问题。

压力的物理学定义是,垂直作用到物体界面上,单位面积上的力,这个力可以直接感知到。心理学定义是,自然人作为主体,处于生存下去的需要,需要长大成人,适应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需要,期待完成的目标,与胜任感之间产生的压差。压力是每个人自己内部的感受。同一个高考,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体验到、经验到。

如果定的目标过高,而实际能力跟目标之间压差过大,一般会通过转变动机,完成认同的迁移,不再追求过高的目标,否则就会有过高的压力。如果人有压力的时候,大脑皮层由于紧张发生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每个压力一定对应一个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跟生理行动是同步的,只是有些生理反应不明显,容易被忽略掉。如果在长期压力下,生理反应被忽略掉,会变成不可控的行为,譬如一有压力就头疼、浑身难受等等。

有压力后,人的大脑皮层会有反应,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客观目的是引导人采取积极行动,积极应对,语言表达是“怎么办?怎么办?”人利用周边环境,调动一切潜能进行应对,这是客观目的。本能的生理上的反应有很多,譬如,有人搓手,有人摸鼻子,有人不停地喝水,有人暴饮暴食等。

有目标,同时有胜任感,就不会让人体验到压力。压力是人内心冲突伴随情绪反应,大脑皮层的变化,产生的一种体验。每个人都有许多压力源,有生物性的、精神性的、社会性的,这些压力源都是交替进行,相伴而生的。这些压力无法直接观测,但是可以体验到,可经验到。

一次考试,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心理现实?弗洛伊德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人失去了一位亲人,内心里会觉得空落落的,在巨大的悲伤和失去感中,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在某种仪式感中,慢慢地接受已经失去了这位亲人的事实,然后在心理上进行恢复。如果在心理上过于执着,不承认失去亲人,没有有效的积极恢复,就会造成心理疾病。

一位亲人的失去,到底失去什么了?在心理现实层面上,自然人经历了某种内在的丧失。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这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组成要素是意义的统一体。失去的亲人,对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亲人,他是有意义的,我们把这位亲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成我们的精神支柱,在意义层面上被赋意了。一旦这个亲人失去,整个心理活动会发现自己变得不完整了。从教育学视角看,人的一生在意义层面,在心理现实层面,是不断完成和完整自己的过程。这种内在的丧失,会让人失去一种内部力量的认可,这种内部力量会提供积极的自我关心和乐观的态度,失去的那部分在意义层面又完整了。

换个角度举例子,男生和女生谈恋爱,有一天分手了,男孩处在巨大的意义的缺失中,如果你跟他说:“你失去了一颗大树,获得了整个森林啊”,说这样的话对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男孩会陷于自我否定的漩涡,失去了自我认可的力量,感觉内心缺了一块。在道理层面上也懂,但就是会对自己不认同,会为难自己。如果你让他从这个事件中,迁移到其他地方,他会表现出不妥协。失恋这个过程,在现实层面看是失去了男女朋友,在心理层面,会认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就跟自己断了一条腿一样,需要把腿恢复过来,才能正常生活。所以失恋的男女需要一个心理重建的过程,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非常珍贵的花瓶打碎了,通过科技手段把它粘起来,复原一下,外在看起来是复原了,但在心理现实层面,这个花瓶已经碎了,再也难以完整了,我们很难接受它不完整。人们为什么那么痛苦、焦虑?因为在意义层面上,这个花瓶对我们而言,它被赋予了意义,跟我们存在的意义相关,花瓶碎了,代表我们的心理构成不完整了。

心理现实层面上,一次考试对人意味着什么?在意义层面,意味着能被爸妈接纳的程度有多高,能不能胜任父母和自己的期望。如果自己期望能考前5名,而真实能力在前20名,就不敢参加考试,这个考试对于孩子而言,意味着自己内部心理结构的缺失,自己是不完整的。

考试这件事对于考试的人,在赋意层面上,意味着自己的某种缺失,自己的不完整。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在动机上没办法迁移对自己的认同。考试失利对有的孩子而言,他把考试当成衡量最近学习成果的一把尺子,衡量完就完了,考不好改进就可以了。对有的孩子而言,意味着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同,会把考试赋意转移到自己身上,意味着自己是不完整的,不被接纳的,不值得存在的。

孩子的学习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孩子学习不好 ,有的父母会大动干戈?孩子考不好,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关到门外?有的父母会把孩子扔到荒郊野外?如果一场考试赋意过程,足以让孩子变得不完整,孩子无法对自己建立认同,会造成创伤性的丧失,孩子认为“我是残疾人,不值得存在的人”,无法产生对自己认可的内部力量。

一次考试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预期的,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学习者无法提供自我关心和乐观的态度,这是考试焦虑及压力过限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去整容?每个生命在心理现实层面都渴望成长为完整的自己。如果某次考试,在心理上有创伤性的不完整,跟人见面的时候,会咋样呢?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会咋样呢?生理上有残缺的孩子,外在的不完整不是致命的,他们真正不完整的是在内心,精神人的构成是不完整的。生理缺陷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人层面对自己极度不接纳、不认可。

孩子考完了,出来结果了,人在心理现实层面上,需要完成一个自证和自我完整的过程,只有在心理建设层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认为自己是完整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会通过降低目标,转变动机,在心理层面保证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内部力量,让自己进入自省自查的过程,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断刷新自己新的身份。

弗洛伊德说的,亲人去世了,要搞个仪式,让自己完成迁移,恢复和建立身份认同。如果不懂这个原理,孩子考试一完成,就让孩子自省,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跟天塌了一样,一次退步,就对孩子嫌弃,孩子会觉得跟被遗弃了一样。孩子也需要时间进行心理建设,需要一个庄重的仪式,完成这个过程,完成自省,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考试焦虑跟父母对孩子极度不接纳    、不认同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把考试赋予什么意义了,才导致孩子一考试就痛苦,产生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孩子有较高的目标,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目标,就能找到成就感、胜任感。孩子定的目标较低,而实际能力比较高,他会发现这个事,对他没有任何挑战,就没有动力去完成。只有较高的目标完成了,才能对自己不断刷新和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在恰当的压力过程中,不断建立新的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越来越高。

考试不仅意味着孩子考了多少分,还意味着,他能不能建立新的身份认同,这就是成长。一个更好的身份代替旧的身份,人的内在价值越来越高,自我认同度越来越高,自信程度越来越高,做事的胜任感越来越强,这个远远比考多少分重要一百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试焦虑与压力过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