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2」

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过。”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作何感想。如果妈妈和爸爸刚刚外出吃饭回来,一个小时之后,爸爸对妈妈说“我饿了”,难道妈妈也会同样不以为然地说:“得了吧!你怎么可能会饿!”她更有可能会这样说:“是晚饭时没吃饱吗?是不是你今天健身的时候太卖力了?”妈妈极有可能会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缘由,而不是直接拒绝爸爸的要求。

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以避免像上述案例那样随便忽略或者否定孩子的说法和感受。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妈妈自己刚吃过,自然不饿,因此就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饿,所以才会回答说:“你怎么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例如:“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渴了呢?

当孩子从秋千上跌落下来的时候,目睹了全部经过的父母可能心想,他正好落在一堆木屑上,所以不会有多严重。于是对孩子说:“好了,艾登,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位家长的初衷其实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当孩子从秋千上掉下来时心里的感受呢?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高兴地飘荡,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想被安慰而不是被批评。类似于荡秋千摔下来这样的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情感变化,家长们都往往考虑不到,更不用说更加重大的事件了。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你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你应该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应当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并询问:“艾登,你没事吧?”你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知道,你随时都守候在他身边的。有一半可能是艾登自己站起来说:“我没事!”然后又去接着荡秋千。这种情况很简单,你已经成功了但还有一半可能是,艾登静静地站着,眼睛里闪着泪花,似乎被吓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关心地问道:“是不是摔伤了?还是吓了一跳?”艾登的回答可能类似于:“我害怕了,我荡得很高,然后就摔下来了。”“妈妈看到了,艾登飞得非常高。掉下来确实很吓人,要不要我们一起坐一会儿,然后再回去玩?”你需要给予孩子的是支持,而不是轻视或者否定。类似于“行了,站起来,不要大惊小怪”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他觉得,妈妈认为自己受到伤害、感到害怕都是无足重轻的事情,所以他必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来。表面上看,这样做好像没什么不妥,许多父母甚至还会为此而称赞孩子的表现:“看看我们家艾登,马上就站了起来,真让人骄傲。”但父母的这种反应并没有让孩子懂得该如何去面对痛苦,而这正是他在未来的生存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你真的喜欢我吗?你真的爱我吗?那你爱我有多深呢?你为什么没有给我打电话呢?”可能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那种一天打几遍电话都不够放心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如果这种类型的人在童年时期接受过情感引导的话,就不至于对自己如此没有信心。接受过情感引导的人很清楚何谓自我、何谓他人—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基本而又重大的区别。

引导不等于溺爱

情感引导是先判断情况,然后再做出处理。这不是在溺爱,而是在塑造和引导孩子的情感经历—无论是悲伤、饥饿疲倦还是恐惧。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给他们规定适当的限度。并不是主张每次学步的宝宝跌倒后父母们都要这样去处理。在多数情况下你只需让他自己站起来,而无需小题大做,也没有必要进行干预。只有当孩子开始哭起来或者明显情绪低落的时候,才需要你进行情感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再轻视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了。孩子的情绪低落意味着他需要情感引导,你要让他知道,你可以给他强有力的支持。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轻视孩子感受的例子。例如,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应该能自己走到公园。加油,别停下!”或者有的家长会对恐惧游泳的孩子说:“尽管往水池里跳。不要担心,我会抓住你的,你要是再不跳的话我就再也不带你了!”结果不肯跳的孩子就被领走了。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敢承认自己的疲惫、恐惧或者厌倦的话,其实是等于把父母的愿望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当你包容孩子的感受并表示同情的时候,真正的合作才能够开始。以下是一些比较恰当的交流方式

“要不要让妈妈抱着你休息一会儿

“也许我们应该在树荫下喝点果汁。

“我们待会儿再尝试好吗?

一味地强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他们觉得,如果不遵从你的命令,就无法让你满意。在童年时期坚持情感引导,会减少孩子对你的过分依赖,而又不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亲密感。频繁地否定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好了根本不疼,快起来!”“路又不远,快,继续走!”这一类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并不重视对他的理解,于是他们从此不再依靠你或者指望你(也包括其他人)来帮助他。这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