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的百死千难

      (接上集)

      王阳明,知行的至尊榜样,在历经一到两年的时间的困难后,终于平定的宸濠宁王之乱。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也是王阳明知行的结果,一个证实。但在此之后,他却面对了更多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在乱平定之后,他决定把俘虏鸭送到北京,但是宦官张忠、牛马泰却让王阳明把这些俘虏和宸濠放了,目的就是让他们约了明武宗遇见再打一仗。大家肯定看似非常离谱,其实就是想把这份功归为己有(具体这一部分请看我的上篇文章)。但是阳明肯定不会同意,虽然功名对于阳明来说不重要,因为他义之当为。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回危害江西的苍生。但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宦官张永却劝王阳明放了这些俘虏和朱宸濠。因为皇帝身边有很多小人,也就是文言文中所说的“群小”,他们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们的意思却代表皇帝。所以顺皇帝的意思就是在顺他们的意思,如果你不顺,那就是背叛圣旨,宦官也会以谗言的方式对你攻击。到时候就特别麻烦了。所以阳明只好招办。并且称病西湖,不出。

      而在后来,在明武宗南巡的时候,在到了如今安徽一带时,听闻他旁边的小人大臣都在说阳明的谗言,阳明于是只好去见皇帝,因为那些宦官说“召必不至”。但是因为一位比较清明的大臣杨一清制止了他。从这一片段我们可以得知,当时阳明处境是非常困难的。武器也不至于在原宦官的谗言阻拦,你在于当时权臣的不合。因为在明朝主流儒学是朱熹理学,而很显然在过去的时间里这些大臣们早就得知姚明的学说是与朱熹反着来的,虽然是孔孟之道的承载。所以以为认知、意见的不同,使得关系紧张。如此境界,可知修齐治平是多么难。

      随着时间推移,明武宗也大概到了江西,而危险也在不断接近。没错,宦官变本加厉开始诬蔑先生会谋反,而明武宗也相信了。这简直就是把白的说成黑的。但是政治的宦官张永却在一直保护他。因为宦官找理由说阳明“召必不至”,所以这就作为了明武宗探测杨明的第一个把柄。然而先生却非常意外的来了。但是这还没有结束,皇帝还派了一些人去阳明的住所,每日探测他,结果发现他“学道人也,召之即至,安得反呼”,这样的人怎么会谋反?但是仍然没有结束,宦官暗中扭曲了皇帝找见的事实,准备以不实消息欺骗的方式让姚明遇害。幸好有宦官张永的保护。那么阳明会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他已经看透了生死。那么他会在意自己的清白吗?我的看法是不会。因为他是从良知出发,去义之当为,很精尽自己所能做了能够做的事情。况且在如此节骨眼上,如果要去纠结这个事情最终迎来的肯定是危险。但是无论如何他也看不破红尘,也就是不能看破“亲情”。因为在孟子乃至儒家看来,一个人的感情其实就是他的本性,如果你把这个也丢了,那你的心就死了。生而为人,这是你应然承接的自然法。孟子也说“无父母,则为禽兽”。所以他的想法是:如果你想置我于死地,那就置,正因为我看破了生死。但是你不能伤害我的家人!我的想法是正因为你不能伤害我的家人,所以说你不能诬陷、杀我。如此一来便不会后悔。

      后来皇帝决定让他重新上书,其实目的还是为了把公归为己有。让天下人看到平定宸濠之乱是黄帝所做。所以他在上述的内容中做了一些修改才达到了皇帝目的。你是因为他不想再以动兵的方式解决,让江西糟乱。

      那么通过此文,先生究竟难在何处呢?御史李龙说“不难于成功,而难于倡议”。但是在这里的倡议也其实事实上表达的是外在的奖罚机制。因为只有你奖罚分明,才不会诬陷有功之臣,他会保证天下的安定。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阳明看中的,其实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他自己内在的良知。也就是他的弟子钱德宏所说的“倡议”,也就是你义之当为的那一面,发自内心的仁。在外界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虽然已经白死钱了,但是自己内心的良知一定要保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生的的百死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