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洋巨兽:无脊椎动物篇(一)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见原图水印)

创作:四舅姥爷

编辑:四舅姥爷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从古至今,海洋中诞生了无数令人惊讶的巨兽。而今沧海桑田,它们的存在早已化作了尘埃,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这些可怕猎食者的化石逐步浮现于人们眼前。通过这些时间的印记,我们有机会了解这些来自远古各时期的海洋霸主们的奥秘。

1. 奇虾

故事要从寒武纪之前的埃迪卡拉纪说起,那时地球上的动物们大部分还没有运动能力,它们结构简单,只能待在原地靠滤食为生。但是到了寒武纪却出现了大的转变,经历过生命大爆炸的洗礼后各种生命逐渐开始蓬勃发展,动物们开始拥有了运动能力,尽管数量巨大,但多数生物依旧处于极其原始的阶段,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大多个头很小,从目前发现的化石来看,多数生物的体长在10厘米左右。

但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生物中,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在寒武纪显得鹤立鸡群,它就是奇虾,寒武纪食物链的顶端,当时海洋中最可怕的猎食者。

奇虾本身和现代的虾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那为什么要起名为“奇虾”呢?

1886年,加拿大地质研究所的理查德·麦康内尔在布尔吉斯岩层附近发现了一块动物口前触手的化石。根据这块化石,他认为是某种虾类的化石。于是便按照“奇怪的虾”的意思,用希腊语将其取名为“奇虾”。

虽然的后来更多的化石逐渐揭开了这种生物的全貌,但是为了方便就没有给它更换名字。一直延续了“奇虾”这一叫法。

形似虾的奇虾螯肢

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的庞大的体型使得奇虾占尽了优势,在所有出土的奇虾化石中,加拿大奇虾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当之无愧的海洋王者,尽管身长仅一米左右,但在遍地10厘米生物的寒武纪海洋,已经是绝对的碾压般的优势了。

奇虾与人类的体型比较

通过对目前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身体扁平且具有体节结构,并依靠身体两侧的至少11对灵活的附肢移动。这些柔软的附肢位于身体的两侧,利用它们,奇虾可以在水中迅速的游动。

作为大型捕食者,给力的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奇虾拥有一张由4个大牙板、32个小牙板组成的接近圆形的嘴,虽然这张原始的嘴在咬合时牙板间并不能相互接触,但是在很多三叶虫的身上都已经发现了圆形或者"W"形的咬痕。此外,奇虾口前具有两个状如虾尾的长棘附肢,在捕猎时可以灵活的抓握猎物。

然而,奇虾的秘密武器并不是那张恐怖的大嘴,而是那一对银铃般的大眼睛。这对在当时高度发达的复眼由大概16000个单眼组成。这对复眼为奇虾提供了强大的视觉能力,对奇虾高效的猎食技术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而奇虾的猎物三叶虫的复眼却只有区分白天黑夜的简单感光能力,由此,奇虾牢牢地掌控着寒武纪海洋的霸权。

奇虾的生存年代在距今大约5亿4000万年前至4亿年前。而它们称霸海洋的时间为5亿4000万年至4亿6000万年左右。随着海洋中其他生物的逐渐崛起,奇虾的优势被不断弱化,最终逐渐丧失了早先的霸主地位,并于4亿年前左右退出了历史舞台,将霸主地位交给了后任继承者。



2. 巨型房角石

寒武纪之后的奥陶纪,生命加速进化,海洋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奥陶纪的晚期,头足类掌控了海洋的霸权,巨型房角石登上了那个时代的霸主宝座。

房角石是奥陶纪晚期体型最大的动物,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推测,它们长到9米一点问题没有,长度轻松超过一辆公共汽车,仅头触须就将近1米长,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当之无愧的“巨人”。

参照现今大多数头足类的生活方式推测,巨型房角石白天可能都待在深水区,到了夜间则来到浅水区猎食鱼类、三叶虫和海蝎等生物。通过视觉和某些化学感官来发现并捕杀猎物。从它巨大的身躯来推测,这种种生活在深海的顶级掠食者甚至也会将广翅鲎(例如巨型羽翅鲎)列入自己的食谱。

它巨大的8条触须不同于现代的头足类,它们的触须表面没有吸盘,而是分布着大量凹槽。房角石通过触须捕获并紧紧抓住猎物送入口中,然后用类似鹦鹉嘴那样的利喙将猎物撕成碎片。

它的外壳具有许多用于填充水或空气的独立空腔,这些空腔可以用充水和空气进行填充,同时通过水和空气的比例,它们能有效控制身体的速度和升降。为推动自身移动,它的头部具有一个强大的肉质椎管。经挤压后的水由肉质椎管喷出,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能推动其身体反向前进, 这种运动方式与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它的肉质椎管非常灵活,可以通过调整喷射角度,推动它朝任意方向移动,但大多数都采用向后直线移动的行动方式。

巨大的体型和头足类强悍的捕食能力令巨型房角石牢牢把控住这一时期的食物链统治地位。


- The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四舅姥爷的自然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前海洋巨兽:无脊椎动物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