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网——网络变大——无限的传输距离 无冲突 单播
为满足以上问题,出现了--网桥--紧接着出现了交换机——介质访问控制层(二层设备)——识别MAC地址 (认识有记录-单播 不认识无记录-泛洪(泛洪的范围越大,就会造成越大的网络延时))——为解决泛洪出现的问题出现了 路由器——衍生出新车间 出现了网络层 出现协议 IP(互联网协议——使用地址——IP地址) ——IP地址——出现ARP协议(广播)——有广播域(泛洪范围)
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都是一个泛洪范围的边界
OSI/RM------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MAC+逻辑链路控制层LLC
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对数据惊醒校验,只保障数据完整性
同时增加FCS(校验核),校验数据完整性。
应用层:抽象语言------编码
表示层: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提供会话号,同软件不同进程的程序在同时接收消息时,他们会拥有相同的IP地址和MAC地址,此时就需要会话层分别给予不同的会话号去区分。
(上三层: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都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
传输层:TCP/UDP 1、分段(受到MTU的限制) 2、端口号
网络层:IP 互联网协议
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层MAC+逻辑链路控制层LLC
物理层:物理硬件
(后四层: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对数据的运输/到达对端做出工作)
传输层:TCP/UDP 1、分段(受到MTU的限制) 2、端口号
1、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字节
分段:当数据包过大时,连续发送可能会使数据在传输途中插入别的数据造成损坏,所以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从而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
2、端口号:使用电脑可能会同时访问多个服务器,这多个服务器在进行回复时,回复目标都是相同的IP和MAC地址,为了不分配错误,所以在该程序启动时,电脑会在1024--65535随机分配端口号,这样电脑就能做出正确的数据分配。
端口号的范围:总范围 0--65535 其中 1--1023 为注明端口(分配给一些比较久远,使用人数众多,非常著名的协议和服务器使用) 1024--65535 高端口 / 动态端口
TCP/IP 协议簇
OSI模型缺点:1、分层不均 2、分层太多
所以大多使用TCP/IP 协议簇
PDU:协议数据单元 对不同层封装的数据单元标识
数据在应用层------称为数据报文
数据在传输层------称为数据段
数据在网路层------称为数据包
数据在数据链路层------数据帧
数据在物理层------称为比特流
TTL:生存周期
最大的TTL值:255 推荐值:64 常见值:128
以太网II型帧:
1、封装
2、解封装
协议 端口 名称
HTTP TCP 80 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S TCP 443 (HTTP+SSL(TLC)) 安全传输协议
FTP TCP 20/21 文件传输协议
TFTP UDP 69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Telnet TCP 23 远程登录标准协议
SSH TCP 22 安全外壳协议
DNS UDP/TCP 53 域名解析协议
DHCP UDP 67/68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
在完成了传输层的基本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连接------3次握手 4次挥手------本质是建立端到端的虚链路
Clent:客户端 Server:服务器
三次握手:
SYN:发起一次连接,并告知自身状态 ACK:标识确认
特殊情况:RST重连 TCP 严重错误并重连 FIN 断开
PSH 紧急加收 URG紧急指针
传输途中:
四次挥手:
可靠性------4种可靠性机制------确认 排序 重传 流控(滑动窗口)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协议 仅完成传输的基本工作--分段 端口号
TCP与UDP的区别:
IP的包头:
TCP的分段和IP的分片:
IP分片的原因:受到二层 数据链路层 MTU的限制,最大传输单元不能超过1500字节
数据达到网络层大于MTU则会分片,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减少分片,TCP在装载数据时如果能做到封装后的数据不引起三层分片则是一种最佳选择,MSS值的目的就是基于双方的MTU协商出一个最大传输承载长度。
Ctrl+Z 直接弹回用户视图
[Huawei]------系统视图
[Huawei]sysname R11 更改设备名称
[R11]interface g 0/0/0 进入0/0/0接口
[R11-GigabitEthernet0/0/0]quit 返回上一层
Tab键 自动补全命令
?=查询后续可执行的命令
[R11-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92.168.1.1 24 在该接口上配置IP地址 IP地址为 192.168.1.1/24
[R11-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与上述命令相同
[R11-GigabitEthernet0/0/0]display this 查看当前视图下的配置
[R11]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 查看当前所有的配置操作-----查看缓存中的配置
将该设备中的缓存配置保存至闪存中
DNS:域名解析协议
DNS,因特网上作为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为了能够使用户方便访问,而不用去记忆那些繁琐的IP地址。 通过主机域名,最终得到对应的IP地址,这个过程就叫做域名解析。
DNS协议运行在UDP协议之上(TCP也存在),使用端口号53
还是一个典型的 C/S架构 既有DNS客户端 也有 DNS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