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解读儿童入学成熟水平

  我是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从业几年来看到了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焦虑和盲从,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的早教班,到幼儿期的兴趣班,学前班等各种培训班,每到周六奔波于各类培训班的路上。对于每年九月份要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而言更是焦虑,到底该如何有效的幼小衔接呢?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什么是儿童入学成熟水平?

    对于小学一年级家长焦虑的最多问题一般集中在孩子入学适应困难、刚入学孩子不喜欢上学、老师反映孩子专注力差坐不住、不会听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考试或者做作业中出现粗心、马虎,理解力差等等基础太薄弱、幼儿园该发展的未发展......等等问题。殊不知每个儿童都会有三个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自然年龄是指一个人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是指个体骨骼肌肉结蹄组织等发育的生理成熟度;心理年龄是指个体认知、人格(气质和后天形成性格)和社会性的成熟度;年龄恰恰是决定儿童入学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能力。

  所以年龄 与儿童成长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文化程度、抚养人、抚养方式、早期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等差异,在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家庭与幼儿园的联合塑造,自发生长与外在的培养促进下,会使相同年龄儿童的生理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处在不同状态,所以使得孩子们在入学时存在很大差异,而我们义务教育往往是以儿童自然年龄作为入学的标准,这就会注定许多“入学前就存在差异”的孩子,在当下高速度、高效率教学要求下,在竞争低龄化、激烈化的当今社会和“12岁定终身”的法则上最终在学习道路上变成一个“缓慢者”最后无情的惨遭淘汰,其实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未达到入学准备。过去我们有留级制度,就是为哪些未准备好上学的孩子留的机会,好多成功人士都有留级视史,比如疫情爆发后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的钟南山院士,老人家也是有过留级史的。但在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留级逐渐撤销,由其是在1988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把留级率作为评判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了,所以留级制消失了。

    因此孩子“毫厘”之处正是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起跑线”,大家都看过体育比赛,同在一条起跑线预备跑,我们准备好了吗?例:小胖属狗的去上小学去了,隔壁二妞属狗的也去上小学去了,张二狗的妈妈一看说:二狗去你也属狗的也去上学去吧,可是二狗妈妈忽略人家小胖和二妞达到上小学的能力了,做好起跑的准备,张二狗还差着呢,远着呢,非被妈妈塞进了学校,你说他能跟上吗?会不会成为“缓慢者中一员”?因此在很早之前幼小衔接就被人们重视了。

      过去的孩子提前学一下小学内容好像也没事,还可以解决孩子入学适应困难的问题,因此使得幼小衔接被演变成了提前学习一些小学知识,中班甚至小班就开始为上小学准备知识了,久而久之出现了幼儿园典型的小学,其实那是因为那时候教育就是讲的双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可以在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行得通,可是到了20世纪行不通了,为什么?新课程改革除了知识技能之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适应、学习品质、道德等等,如果我们还是停止在知识准备的话孩子的领跑不会超过半学期。所以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入学成熟水平怎么样,是很关键的一个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解读儿童入学成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