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的父母这样教孩子:孩子,你独一无二,学会珍爱自己!

不论是作为成人,还是孩子。我们的个性都是独特的,没有所谓好或不好,不分优劣,不要试图去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的善良要带点光芒。余生,请珍爱自己多一点!作为父母,尤其要传导这样的理念给孩子。

1、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不要让满足别人绑架了自己,我们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候我们喜欢独自呆着也不喜欢一群人的热闹。

我的先生,曾经就遇到一个接二连三向他借钱的朋友,不,是一个月一次!当我得知情况后,大为恼火!

别人因为困难,暂时周转不过来,可以借个一两次钱,这叫做善良;可同样一个人,第三次还向你借钱,而且是时隔不久,这就很有问题了。不单止对方有问题,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对方把你当成了救急的取款机,没完没了。你还不懂得拒绝,没有了边界,让别人肆意侵犯自身的权益还自认为是善良,那就是愚昧了。

作为父母,有时候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看上了,想要拿过去玩。我们第一时间可能会碍于情面,就跟自己的孩子说:“小弟弟想要你的玩具,你给他玩一下吧。不能那么小气,要分享哈。”

结果也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直接从孩子的手上夺过玩具给了对方。孩子嘟嘟囔囔一脸不高兴,我们还安慰说:“他玩一会就拿回来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侵犯了孩子的利益,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渐渐的就学会了妥协,不会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去拒绝别人。

所以,尽管是亲戚朋友或是邻居的小孩,看上了孩子的玩具,一定就要玩。我们也要蹲下来问问孩子:“孩子,你看,弟弟想要玩你的玩具,你愿意给他玩一下吗?”孩子也许不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体验对方的心情:“你看,弟弟看上去很像玩呢,他玩不到看上去有点难过呢。”

这就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也尊重了别人的需求。这也是接下来的一点。

2、不要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我的朋友Y告诉我,她的母亲一直渴望做“最好的”主妇和女主人。每当客人到来,她就竭尽全力地打扫房间,用鲜花四处装饰,准备精美的饮食,并将头发打理得完美无瑕……但当家中没有客人时,她就什么也不会做。

母亲两种状态的对比是如此鲜明,以至于我的朋友相信,他人比自己重要得多。她清楚地记得,大约在六七岁时,有一刻她意识到:“妈妈仰着身子、如此殷勤地取悦别人,说明对方一定比她自己重要得多,每次她接待客人时都会把自己累得半死。”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这样做,客人要来了,把家里搞得蹭蹭发亮,做了一大桌子好菜款待,还猜别人爱不爱吃。平时却从不买花,一听说有外人到便买来花儿装饰屋子,这就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取悦别人比爱自己更重要。

我们都忘了要花钱取悦自己,讨好自己。爱自己的表现是任何时候,只要自己喜欢就去做迎合自己的事情。让自己爽心悦目,让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教导孩子不要害怕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须知,当他们自由地伸张自己的权利,毫不犹豫地表达自我需求时,正是他们光彩绽放的时候。

3、要学会给别人“惹麻烦”

有需求一定要提出来,正视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怕惹事。多去麻烦一下别人,是人际交往的正常表现。

也许你不知道,最好的恋爱开始是借伞,借书,一借一还,一来一往便有了开始,许仙和白娘子有了后来的故事。很多姑娘标榜自己活成了汉子,自己扛煤气,装坏了的电灯泡,却忘了向异性请求帮忙。

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在亲密关系和同事的交往中,你的“麻烦”会给别人增加幸福感,别人就会产生被需要的感觉。嗯,对,跟对方在一起,就是要瓶盖都拧不开。不要觉得自己能搞定,太独立了是一种病。

而这种现象还常常出现在企业,王金海博士讲的一个故事: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提拔上去的,所以常常不会“麻烦”下属,下属有问题请教主管说“主管,这个怎么做啊?”主管一看,这个我做过我会啊,拿过来直接就自己做了,所以就出现了领导自己忙的要死,而下属却没事干的现象。

我想这是除了边界意识模糊,也是不会“麻烦”别人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而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

所以,我们平时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学会请求帮助。否则等他上学后,学习遇到困难,他只会闷头苦读,有不懂的也不会请教同学和老师,想不出来,把自己困在里面,最后只能放弃了。

不要觉得孩子只是胆小内向,也有可能是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了解自己的内在。所以我们需要从小训练孩子。而更关键的是,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一定要认真、耐心的倾听。孩子一开始也许表达的不清楚,甚至会说很多无意义的废话,但是我们一定要听孩子说完,给予反馈。父母会听,也是在保护孩子的表达欲望。

4、认识自我,自己就是一座宝藏

《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书里告诉我们,聚焦当下,关注当下,从当下汲取力量,去触碰我们内心的喜悦,爱与和平。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在路边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个路人经过。“赏我几个零钱吧?”乞丐喃喃地说,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球帽。“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路人回答说。接着就问道:“你屁股坐着的是什么?” “没什么,”乞丐回答。“只是口旧箱子,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坐在上面。”“你打开看过吗?”“没有,”乞丐说。“何必呢?里边啥也没有。” “打开看一下,”路人坚持着说。乞丐勉为其难地撬开了箱子,这时他喜出望外,因为他看到箱子里装满了黄金。

作者告诉我们,那些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财富的人,就是“乞丐”,也就是那些可能有很多物质财富,但却内心空虚、四处寻找成就、寻找安全感或是寻找爱情的人。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已经拥有无比珍贵的财富。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学会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把自己活出生机与力量。不把自身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要懂得从别处找寻快乐,将孩子解放出来,使他们忠于真实的自己,他们会沐浴在我们的快乐之中。

我们只管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坦然沉静地同内心交谈,善待自己的身体,安排好自己的饮食和锻炼…我们自然平静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就是教育孩子重视他们自己的身心。

当孩子毫不犹疑地表达自我需求时,他们也应该有能力自己给予。真正的给予不是为了填补自身的空白,而是内心丰富的表现。

从这样的内心机制出发,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真实状态投入生活。一旦孩子摆脱了我们的期望、梦想与控制欲的羁绊,就能够自然地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我们不再用自己的想象去塑造他们,而是去见证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质。我们能够做到,因为我们所见证的也是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敏感的父母这样教孩子:孩子,你独一无二,学会珍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