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在家在,因为有母亲孕育着这个美好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
汤潮在《妈妈我想你》这首歌词中有这么一段“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的是你;我第一次哭泣,为我擦干眼泪的是你;我第一次跌倒时,搀扶的是你;我第一次喊妈妈呀,最开心的是你;我第一次离开家,送我的是你;我第一次有成绩,最激动的是你;我第一次绝望时,呼唤的是你;我第一次懂事时,夸奖的是你……”
妈妈这个词语我们叫了一辈子,有人却并没有明白妈妈这个词语的含义,直到有一天,他们老去。
1
有这么一个慈母讨米供儿子上学的真实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大约在30多年前,在一个偏远山村,有户特别贫困的人家。儿子刚上小学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拉扯长大。
在那个时代,村里没有通电,儿子每晚只好在油灯下读书,学习。
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漫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候连吃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这书,必须要读。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催促着,儿子还是坚持不读书,母亲挥起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十六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答应去上学
儿子出门去县一中上学的那天,母亲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母亲陷入了默默的沉思中。
2
没多久,县一中的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大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学校食堂负责掌秤登记的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说:“你看看,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
掌秤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到了一个月初,母亲依旧一瘸一拐地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掌秤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掌秤师傅想,是不是上次自己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这位母亲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熟,煮出来饭也会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行行好,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你就体谅体谅”
掌秤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母亲不敢吱声,掌秤师傅也不再理她,于是便转身离一瘸一拐地离开了一中。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呵斥:“唉,我说你这个当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怎么还是拿杂色米呢?今天你怎么背来的,还是怎么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了下来。对掌秤师傅哀求道:“大师傅,我跟您实话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
3
师傅听到这里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了棱形。
这时,母亲抹了一把泪,接着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很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说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这位母亲又向掌秤师傅解释道:“我一直瞒着乡亲,更怕我的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我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让大伙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手的说:“师傅,千万不可,如果这事让我儿子知道娘讨饭来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
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师傅见这位母亲如些的坚定执着,便不再说什么。临走前,母亲再次恳求掌秤师傅一定要为他保密,师傅应允后便一瘸一拐的离开了学校。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她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4
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优越成绩考进了北京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学校锣鼓喧天,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时,校长上台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所有人听得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的看着台下,只见掌秤师傅扶着这位身患严重风湿的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
当儿子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时,急忙上前和掌秤师傅一起搀扶着母亲。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
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5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
报恩,父母需要的不是富可敌国的财富,也不是学富五车的才华,而是,日常里最简单的问候和陪伴。
在外工作的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很忙,连给家里的父母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小时候,父母们也很忙,可是他们,却为了我们忙碌一生。
《弟子规》中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可我们,总把父母的爱当成了理所当然,把对父母的恨,于心。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一位父母亲因为送女儿上学迟到几分钟没赶上火车,女儿却用力的踹着拉着行礼的母亲。
看到很多网友的评论,这女孩自己不拿行礼就罢了,火车迟到了还有下一趟,再怎么说也不能这样踹自己的母亲。
看着人来人往,那位母亲并没有做出任何的举动,而是默默的承受来自亲生女儿暴力行为的抱怨与不满。
这一幕,不知道评论这位母亲是善良呢,还是评价这位母亲的懦弱。但可以看出,这一切,都是因为来自平常母亲对孩子的溺爱。
失去了的永会比拥有的更为珍贵,这也许是很现实的人性。
有多少人,在渴望母爱,却一切只能了幻想;多少人,拥有母爱,却从未用心珍惜。
每当自己想起母亲的时候,我也常会想起陈汉《秋祭》这首歌:"多想,再听你说说心里话。你是否有太多的牵挂,一个在故乡一个在远方。你在云河之上望着那田峪河的山岗,牵着我沿着那河边一步步的走过,陪陪我再看看那九焰山……"
很是羡慕那些还有母亲在的朋友,回到家里有母爱的温暖,出远门时总会有装不完的家乡货。
一位共事多年的兄弟说过这样一段话,仿佛讲出了很多在外务工的游子心声。
他说每次回老家,母亲都会给自己准备很多家里特产。
自家种的红薯,自家养的鸡,自家养的鱼,自家种的蔬菜,甚至还会到山上采家乡的野菜。
每次都总得给自己将后备箱装得满满的,父母这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外面虽然很多东西都可以买到,但父母就是怕自己在外面给饿着,冻着,受委屈。怕我们在外面吃不好,怕我作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自己,还时不时的打电话来叮嘱。
一个人在外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想到家里年迈的你还,很多时候心里总不是滋味。
工作虽然辛苦,到闲暇的时候,总会不经意的想起家,因为家里有父母。
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打电话问候,不让他们担心。努力赚钱,给予经济上的支撑,希望能早日让他们安享晚年。
我也想起父母常会对我们说的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累了,可以回老家来休息段时间,就当是度假。家中有父母在,你回来,至少还像个家;要是哪天父母不在了,回来,家也不像家。“
或许,有一种母爱,很是平淡,却点燃我们一生的灵魂。
唯孝不能等,正如,有妈在,就有家在。
原创:真菌克星微商圈/轻腾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