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禧攻略》大热,怼天怼地魏璎珞,白月光富察皇后,心机女尔晴,深情男二傅恒,又甜又虐的帝后cp,剧里的角色无论大小都会引起不少的讨论,每天花式上热搜。
作为经历过一系列“于正神剧”洗礼的小编,一开始对这部剧其实是拒绝的。总觉得又是大红大绿、五彩缤纷的配色,高饱和的色块堆积、过度磨皮打光,以及改得面目全非的剧情。
但这次《延禧攻略》却令人眼前一亮,抛弃了于正标志性的阿宝色,取而代之的是略显肃穆的灰色调,既有历史感,又显得非常高级,满满中国风.
构图讲究,画面柔美,色感雅致,皇家的恢弘,帝王的威严,跃然纸上。
色彩上,更是借鉴了高级的“莫兰迪色”,莫兰迪色,就是我们熟悉的高级灰,给人一种静态的和谐美,清新又治愈。
这唯美的画面,简直是当下电视剧里的一股清流,有网友说:光是这唯美而高级的画面,就足已让人沦陷了。
确实,自从这部剧开播以来,热度、话题感都不断飙升,上次清宫剧这么火,还是几年前的《甄嬛传》。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延禧攻略》之所以成功,这和幕后人员的努力不可分割。
大家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对服装、造型、饰品等都做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不求最真,只求更真。
比如房间内饰。
除了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布局装饰,还运用了灯光效果,为了让观众看起来更有代入感。
例如皇后的宫殿,就采用了墨玉的镶嵌的工艺,偶有金色作为点缀,凸显华贵同时,又有大气、祥和之感。
而高贵妃的寝宫,酒红与墨绿的配色用暗金线条过度,加强了戏剧效果,又可以展示出高贵妃的性格。
还有耳饰。
电视剧中精准还原了满族女子的“一耳三钳”的传统。
这是满族旧俗,满族女性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会立即被萨满在每边耳朵上扎三个耳洞,两耳共计六耳洞,称“一耳三钳”。
但这个也是有等级之分,从宫女到妃嫔到贵妃、皇后,所戴的“三钳”也不同。
最后就是在最初看起来有点怪怪的“咬唇妆”,这个也是基于史实,历史上叫“点绛唇”。
因为那时的女人都追求“樱桃小口”,这样化可以让嘴看起来更小一点,更精致一点。
本剧不仅参考了诸多古书古画,力求把每个细节都还原到位,更是不舍余力,将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融入了进来!
孔雀羽线和平金绣
剧中一直强调孔雀羽线价格昂贵,那它到底有多贵呢?
首先它的制作工艺就相当复杂,要将孔雀脱落的羽毛,一根一根地用手捻成线;
至于金丝银线,要把金子打成金箔,金箔打成金粉,然后再把金粉裹进蚕丝里面。
这么精密的工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要弄成剧里那两卷,难度可想而知。
至于它的价格嘛,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有个参考。
《红楼梦》中晴雯给宝玉缝了件雀金裘,便用的孔雀羽毛织的线,里面没有金丝银线,每匹的价格就到了 50 多两银子。
缂 丝
缂丝,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是具有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在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传统手工艺届甚至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宣 纸
也许有小伙伴会说门主大惊小怪, 区区一张宣纸有什么?
剧中用的可是货真价实的宣纸,宣纸的鉴定工艺略有点繁复,就不在本文中多提及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宣纸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现在你要买一张正统的、25年前的好宣纸(保管得当的情况下,宣纸存放越久越好),就需要上百元。
绒 花
剧里出现的绒花,是请来技艺传承人手工制作的,而且全部都按照故宫现存的清代皇室发饰收藏图的款式定制。
总共有菊花、摇钱树、福寿三多等 19 种款式。比如皇后娘娘头上戴的摇钱树款式的,花了一个多礼拜才做好。
点 翠
点翠是将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结合,起点缀美化的作用,该项工艺甚至略显残忍。
首先需要先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工艺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剪切后仔细地镶嵌在座上。
由于鸟儿死去会致使羽毛死去光泽,所以制作时需要从活鸟身上拔取羽毛,失去羽毛的翠鸟会很快死亡。
不过大家放心,现在这项工艺可以用其他替代品作为翠鸟羽毛,所以剧中的点翠并不是用翠鸟的生命换来的。
耳 饰
剧里一开头就提到了「一耳三钳」,这是满族的旧俗,女儿一出生就要打三个耳洞,然后带三钳。
过去满洲贵妇的画像,也基本都是「一耳三钳」,而不同的耳饰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
细数剧中宫妃耳饰,会发现均是三串东珠耳坠,且东珠品级与其地位相关。
打 树 花
很多小伙伴应该都知道,“万紫千红”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
不过这种节目在剧中看起来并没有烟花漂亮,实际上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明白打树花的壮观。
负责这场戏"打树花"表演的匠人们不辞辛苦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
其中一位老匠人说:"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古代很多工艺的精密与美感,是现在很多机器生产都无法比拟,其考究程度和珍贵性也远在很多国外奢侈品牌之上。
但是由于手工很复杂,耗时很长,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而随着匠人的老去,其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希望在未来的古装剧中,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剧,更多的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