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伯父的一场关于患者与医生的 对话

    看到大会给我的演讲主题“患者与医生: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远”,我想起我的伯父来。他是名中医,享年95岁,无疾而终,而我的父亲和堂叔也是中医,两人都快90岁了,还常骑车一二十公里去会友、出诊,我一家三代里有十一名医务工作者,是个标准的医生世家。记忆里,看病是一家人生活的常态。小时候,常有人来家里看病。病人来了,却不像来看病,倒像来走亲戚,父母总嘘寒问暖,迎来送往。伯父叔叔他们在乡邻中威信很高,常有人赞叹:“人家怎么修的!八九十岁了,还那么健康!”


为此,我问过伯父,也由此谈了医疗、医患关系等话题,叔侄俩有过一次长长的对话,伯父的讲话很有内涵,说它达到一个罕见的高度也不为过,用它来回答“患者与医生: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远”应该十分的贴切、到位,今天的演讲就以他老人家讲话内容为主。


一、特殊“犯人”与灵丹妙药

我问:“伯父,都羡慕你们健康长寿,这怎么修的?”

“这是当医生的结果,托的是病人的福,是病人帮我们修的。”

我笑了:“病人,怎么帮您修呢?”

“病人,是特殊的人。这个,得细说,免得误解。”伯父接着说:“孩子,我先问你,有两个地方,谁都不想去,哪儿?”

我说不出,伯父笑了:“医院和监狱。去那儿,迫不得已啊!”

我暗想,还真是。

“那儿的人有个共同点——都犯了错。到那,是去治疗、改造的。变好了,才能出来。所以,病人是犯人——特殊的犯人。”

“病人是犯人?”我惊讶了。

“对!‘犯人’这个词,一听就觉得是坏人。可我说的‘犯人’,不是做坏事扰乱治安的人,但真是犯了错的人。”

“病人犯了什么错?”

“犯了错,还是天大的错!”伯父认真起来:“《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父母给的身体,弄病了,就是不孝。父母是天,不孝,是天大的错!”

我豁然开朗。是啊,犯人,对别人犯错;病人,对自己犯错;犯人犯法,违背法律法规,破坏社会安定;病人犯法,违背生命法则,破坏身体健康;一个伤害他人,一个伤害自己;对象不同,但都是伤害。

伯父接着说:“所以,医生面对的是犯了错的人。但,医院和监狱对待‘犯错的人’可不一样。监狱,是教育,让犯人认错改错。而医院,是治疗,不是让病人‘改错’,而是医生代劳,给病人‘改错’。表面上看,病人病在身上,可事实上,病根多在心上。我行医七十多年,发现,病人多有心理问题。小心眼、好怨恨、孤独、冷漠、不孝顺、不善良;也有善良的但脾气臭、好纠结、瞎操心;还有人,不好好睡,不好好吃,四体不勤,不劳不作……

“俗话说,病由心生,病人的往往是自作的。有着西医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说:‘了解一个人是什么人,比了解他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可见,人的脾气秉性、修养行为关乎健康。可惜,有几个医生还关心病人的情绪修养呢?”

我暗自佩服,老中医竟熟知西医之父的名言。



我忽然问了一个调皮的问题:“心理致病,是共识,可摔倒骨折了,也和心有关系?“

“不小心呀!”伯父哈哈大笑:“不能说全部,但多数,特别是慢性病都由心而起。所以,要治病,就得查出心中的病因才行,就像对待犯人,查出犯罪原因,才能教育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对犯人,做大量思想工作,是针对心。但对病人,做的大量工作,全针对身体。不说治疗,就说检查。病人,只会说身体,哪不舒服,尽量说详尽,生怕说漏了影响医生判断。没有病人‘坦白从宽’说心——‘我小心眼’,‘好嫉妒’,更没有人说‘我不孝顺’,‘我坑人骗人’。即使知道是情绪原因,也只说‘都是那谁把我气的’。总之,原因都在外面。自己的心包得严严实实。只说身病,不说心病。而医院的设备,没一个查心——心电图,那不是我说的‘心’,哪个仪器能查脾气性格?那种化验能查怨、恨、恼、怒、烦是几克,贪、嗔、痴、慢、疑有几分?什么仪器能查出失眠是因行贿受贿而心里有鬼,惴惴不安呢?没法查心,更没药治心。病因不除,怎能痊愈?”

 此话如醍醐灌顶,我不禁感叹:“哪有治心病的灵丹妙药啊?”

伯父笑了:“此药高妙莫测,远在天边,又平常无奇,近在眼前。你知道的,菩提树下,佛顿悟,说了啥?”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又说了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是啊,‘吾性自足’。老天是圆满的,人也是圆满的啊!”

伯父安详地看着我,宁静中,我豁然开朗:“灵丹妙药,在心里!”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竟一起吟诵起来。

伯父说:“只有心才能查心,将心比心;只有心才能疗心,以心暖心。那灵丹妙药就是医者之仁心啊!”


我忽然意识到,有这颗仁心,医者和患者就连到了一起。

我也明白了,为何父母要像招待亲戚一样招待病人,为何常会给一些善意的劝导和帮助……这都是在调心、暖心啊。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有病的人。在伯父那一代中医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我们从多难的旧社会走来,苦日子都是过过的。学医时,师父常训告 ‘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药王的‘大医精诚’,更时常萦绕心头。师父说,用药少,花钱少,又治好了病,才是好医生。”

听到这,我佩服起童子功的厉害,打小背的书,至老不忘。也暗想:让病人少花钱还治好病——现在也应如此啊。




二、让诊室成为福地用爱呵护生命

伯父说:“得病,时间长了,大多家境贫寒,心理脆弱。你一个微笑,一句暖心话,就能开他的心,给他希望。

病人可怜啊,想脱离苦海,登临福地。他找你了,你都不在福地,他就来错地方了。所以,你得让诊室变成福地——不是房子多豪华,而是你多温暖,多和善,你的‘心地’本来就应该是‘福地’呀。有些病人,和你聊聊天,就轻松了——到了福地,心,敞亮了,身体就好起来了。福地如同天堂,你在福地坐诊就是天堂的神仙。病人找神仙了,就先给天上丹药,再开人间草药。”说到这儿,伯父笑了:“这丹药,就是仁爱呀!这味药,由你的耐心、细心熬出来;由你的热心、真心给出来。慈悲这味药好呀!能活血化瘀、祛湿驱寒,能补中益气、扶阳正本。我的健康,就因为这味药!特殊啊,给病人吃,自己也吃了。天天吃这味药,身体能不好吗?”

听到这,我来了兴趣:“您,怎么吃这味药?”

“药王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你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舒服啊!号脉,就在静坐。发了大慈恻隐之心,这慈悲先慈悲了谁?自己呀!病人来了,你热情,热情先是热了自己的身体;你冷漠,冷,必先寒了自己呀。

“来,感觉一下,热情……冷漠……转瞬间,身体一冷一热,一堵一通。寒气怎么来的?拥堵怎么成的?多是心造的呀!我常想,态度不好,不是没修养,而是没智慧,往自己体内装冷漠,引寒气。傻呀!

“一切都在心里,心,装着冷也装着暖,装福气也装晦气。让冷出来就冰你的身体,让暖出来就暖你的生命,暖了你,就能暖你的家。山珍海味吃着,金屋银屋住着,不见得就健康。心里没爱,心里不温暖,照样得病。”

 伯父说的,我称之为——用爱呵护生命。在爱前加一个“用”,“用爱”,强调了“爱”是真实的存在。

平常理解爱护生命就是吃好穿好。事实上,吃是用食物护生命,穿是用衣服护生命。现在,吃穿都好了,可病依然很多。可见,衣服食物并不能百分之百护住生命,生命得用爱来呵护。

用爱呵护生命,很好理解。当恭敬地献一杯茶时,身体里面一定很舒服、温暖——此时,爱充满体内,爱就护了生命。相反,冷漠地给一杯茶,冷漠充满身体,僵硬纠紧,不舒服。冷漠会毒害身体。

我们看过发脾气骂人时脑溢血的,可没听说,母亲爱抚孩子说“真可爱”时犯病的……

爱是灵丹妙药,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有爱、没爱,生命感受截然不同。

伯父说:“选择做医生,就被赋予了‘白衣天使’之称号,那就得让自己是天使,配得上这个称号。成为天使并不难,你满怀慈悲,就是天使。技术靠学,慈悲靠修。在工作中,在面对病人时修。把爱带进眼耳鼻舌身意,通过言行举止,把慈悲丹药传给病人,广布人间。”

伯父的笑容、言语、神态,无处不透露出慈悲的力量。我想,那是他给病人的第一味药。

 伯父接着说:“刚才说,病人是犯人,其实,我才是。为啥?心里有贪嗔痴啊!病人,是菩萨,化为病相,教育我,帮我化贪去痴,纯净心性啊。


“病人以性命相托,多大的信任,多大的责任啊!找我了,我不认为他有病求我,而认为,他是菩萨,是和我一样本自具足的人,是来唤醒我慈悲心的人,是我要尊重的人,是要竭尽全力帮助的人。我们一大家子靠从医活着——病人是恩人、贵人啊!”

伯父望向天空,抱拳在胸,念叨着:“吃的医生这碗饭,谢谢啊,谢谢!”


说到这,我想分享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记得我6、7岁时,一天,从父亲工作的医院回家,边走边玩。路上,一位大爷问我是哪个村的,父亲叫什么。我回答之后,他竟热情地问我饿不饿,要不要吃东西。记得很清楚,他蹲下来,扶着我的肩膀说:“孩子,记住,这一路,只要报上你父亲的名字,到哪都有饭吃。”

当时小,不理解大爷的话。后来,才知道,父亲年轻时,当地识字的人很少,医生就更少了。作为医生,父亲帮助了很多人。是父亲行善,为儿女积了到哪都有饭吃的德啊!

现在,我也时常告诫自己。要善念、善行,为我儿子积到哪都有饭吃的德。比如现在,我要全情投入,真心分享。

作为医生的孩子,我知道,父辈们过得并不富裕,但足够幸福。他们常说:“就看你怎么比了。比健康、快乐,比安心、宽心,我们很富有。”

是的,他们很富有,这个富有钱买不来,却能传给子孙。

退休前,父亲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时常有乡邻来看病,或来取父亲帮忙带回的药。每当此时,父亲就特高兴,我们便跟着高兴,家里就充满了为善之快乐。爸爸的善行,把家变成了天堂,把福气带给了儿女。

父辈们治病救人,也获得了健康快乐,更给子孙后代积了德。作为中国人,“为父母争光,为子孙积德”,这样的理念,朴素,但入心。若都秉持此理念,会减少多少违法,增加多少善行啊!无论对谁,工作不仅是工作,工作是修心,是修慈悲之心,是积子孙之德——为自己的也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造福。




三,把医院办成学校让医院成为慈场

记得那天聊得尽兴,伯父还说:“医院,不应仅是医院,还应是学校;医生,得是教员。

“学校里,学习是学生的事,老师只能教导,不能代劳。医院也应如此。好病应是病人的事,医生只是帮助病人的。这是希波克拉底说的:‘最好的医生是病人的本能,医生是帮助本能的’。

“本能可不简单,指甲盖掉了能长上,骨头断了能愈合,都是它的作用!拿断骨愈合来说,医生只能把断骨靠近固定,长骨头,是本能的事。本能就是自愈力、免疫力,就是生命力。

“怎样才能帮助本能?得先看用什么克制本能。贪、嗔、痴,怨、恼、烦,这些,扰乱气血,遏制本能。而仁民爱物,开心快乐,气血就流通,本能就能顺畅地发挥作用。

“所以,医生要做教员,要帮助病人认识并调动本能的力量,要教导病人调心养心,健康生活——要想身体健康,必须生活健康。这是从根本上救治病人。现在,医生都学心理学,我倒觉得得学传统文化,那是关于心的大学问,土生土长,适合老百姓。所以,医院得是学校,医生得是老师,这所学校要开生命教育的课,这里的老师要传递健康、光明与仁爱。”

 伯父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医生要用自己的爱唤醒病人心中之良知良能。爱的力量焕发了,才是最好的治疗。

“爱是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要有正气,医生、医院也得有正气。所以,医院,还得是‘慈场’——慈悲的场,正气的场。自然界有磁场,进化到人,得把‘石’字边变为‘心’字底。磁场到慈场,是真正的进化。如磁场能磁化一样,慈悲的场也有慈化化育的功能。在慈悲的场中,病人自然心安气畅。心被你暖了,信你了,药效都能加倍啊!

“慈场,通过修养而来。心中充满爱,目光和善,态度和蔼,言语和气,举止和柔。如此慈心待人,自己就成了慈场,每个科室是慈场,医院就成了大慈场!”

 伯父说:“到医院看病,有医闹的;到寺庙拜佛,没有闹的;到医院,花钱,无可奈何;到寺庙,贡钱,自觉自愿!原因何在?心啊!若医生能以菩萨之心对待病人,以高超的医术帮助病人,既治病,又暖心,医生不就成了活菩萨?菩萨面前,哪里有医闹?”

伯父继续说:“我说的菩萨,不是寺庙里的菩萨,而是满怀慈悲的人。你想,病人进医院,就进了慈场,就在医生的慈悲心里!把病人放心上,还闹吗?”

看到“心与心的距离有多远”,就想起了伯父的话。我想,把病人放在心里,心与心就没有距离。

 伯父接着说:“心有大爱,通过工作传递爱,在这个意义上,医生的工作可不简单。从小里说,治病救人——为病人解除痛苦。往大里说,是为国分忧。《国语·晋语八》:‘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生要有担当,做为国的上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好一个人,就健康一个家,就为国做了贡献啊。这么想,心胸就大了,工作就有意义,有干劲了。我做了一辈子医生,不觉得辛苦,乐在其中呀!”

 伯父说:“给病人摸脉,手一搭,就该让病人感受到你的慈悲,生发好病的信心。换句话说,你的慈悲、信心就该传到病人那。传递慈悲,扩充善心,分享健康,共享和谐,这是在传道,在发圣人之心,行圣人之举啊!”

伯父的话让我想起了宋朝大儒程颢之言:“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阔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

圣心凡心,本为一心,中国文化是关于心的文化。人人都该扩充心中仁爱,让社会更加美好。

一九九七年以来,几乎每年我都应邀去东南亚及欧洲讲学。每当站在讲台,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带给我的自信。能感受到,祖国强大而给予的海外游子的自豪。我们生活在伟大的年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我想,如果在工作时有扩充爱心的觉知,有利益苍生的觉悟,如果立志做用爱护生命的医生,做唤醒良知良能的医生,做新时代的医圣,病人就会一直在我们心里,心和心真的没有距离!

伯父的话,说了他的行医之道,也饱含对晚辈的关爱,对社会的祝福。心有仁爱,用爱护生命;爱,温暖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利益了自身,也福荫了子孙;只有爱才能护得了生命,只有爱才能让社会更加美好!

(以上内容根据传统文化中外传播大使、著名养生专家李宏诗老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讲话录音整理,题目为笔者所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伯父的一场关于患者与医生的 对话)